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97章 踐行

半真半假的回答,最具欺騙性,但這並不是因為鄭靈的身份,而是因為這件事朱明忠需要避開幾乎所有人,畢竟,那個人的身份實在太過特殊了,如果洩露出去的話,極有可能導致與南京剛剛緩和的關係,立即陷入緊張之中。

對於朱明忠的回答,鄭靈自然不加懷疑的選擇了相信,畢竟他是她的夫君,她完全沒有不相信的道理。

一路順流直下的多槳船加上槳手的划動,船速很快,不過兩日功夫,船便靠上瓜洲,就在幾天前,瓜洲這處扼守大運河入江處的要地,被鄭成功交給了江北,在某種程度上來說,這裡幾乎等同於鄭靈的嫁妝,隨後一行人又在這裡換乘小型的多槳船,一路直抵揚州。

因為大運河已經開始解凍,這揚州城又一次開始熱鬧了起來,那些於檢修了一冬的運鹽船,這會已經重新下了水,只待鹽運衙門開出鹽票之後,就會將鹽運往各地。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雖說晉省的鹽商在去年被一網打盡,可是空出的市場立即被江南等地的鹽商吞佔。或許他們的力量尚不及晉省鹽商,但這不過只是時間問題,幾十年後,這些江南籍的鹽商,就會像當初的晉省鹽商一般,為世人所囑目。也正因如此,這些江南籍的大小鹽商才會對經略使感恩戴德,甚至為其備下了一份不菲的新婚賀禮。

足足二百萬兩的禮金!

面對鹽商們的“孝敬”,既便是見慣了大手筆的朱明忠,這個時候,也不禁感嘆著鹽商們的富庶。

“銀錢不過只是一把鹽啊!”

感嘆著,朱明忠看著面前的鄭俠如,他的語氣中多少帶著些許感嘆,當然難免還帶著些羨慕。

如果說身為未來人對江北什麼印象最為深刻,恐怕就是兩淮的鹽稅了,在歷史上兩淮鹽業發展到鼎盛時期是在乾隆年間。朱明忠曾看過份資料,乾隆間兩淮每年食鹽為150餘萬引,而每引一般為300—400斤。在食鹽產地每引值銀0.64兩,加上課稅和費用,共值1.88兩,而其運至內地有些地方最高可賣到10餘兩銀子的高價。如是,兩淮鹽商每年可賺銀1500萬兩以上,上交鹽稅600萬兩以上,佔全國鹽課60%左右。當時全國地丁收入約2600萬兩,最盛時3300萬兩,鹽課數約佔二分之一。

由此可見兩淮鹽稅於“我韃清”的重要性。同樣也可以讓人看到兩淮鹽稅的“潛力”。儘管一百年後龐大的人口基數是現在所沒有的,但是現在的鹽價同樣遠高於乾隆時期,若是操持得當的話,從兩淮鹽場獲得三四百萬兩的稅收是不成問題的。

關鍵問題是在於如何徵收!

“……隨著風車引水和曬鹽技術的推廣,預計今年兩淮鹽場全改曬鹽之法後,各鹽總產量可達百萬引以上,超天啟年間十萬引,不過因為河南、尤其是湖廣等地鹽路不靖,預計今天至多僅能售出50萬引……”

聽鄭俠如這位鹽運使的報告,朱明忠只是略微點下,從明朝開始這“鹽官”就一直是官員們夢寐以求的肥缺,現在的江北同樣也是如此,不過之所以會取他作為鹽運使,卻是為了另一件事。

為了整理鹽稅,因為他了解鹽稅,瞭解鹽商,知道應該從什麼地方下手。

“50萬引……”

看著鄭俠如,朱明忠反問道。

“這五十萬引,可以解出多少鹽稅?”

“回經略,約150萬兩上下……”

鄭俠如的語氣顯得有些緊張,雖說按稅銀上來說,現在揚鹽的鹽課已經高於過去,但是距離經略的要求,總還有那麼一些差距,而作為鹽運使的他考核自然是以鹽課為基本的的要求。

“鹽課為軍國急需,銷引為疏鹽要務,所以下官已經制定了更為嚴格的考成法,以督促官史勒催鹽課,只待經略同意後,即可於揚州通行……”

不露聲色的聽著鄭俠如的講解著他制定的考成法時,朱明忠的心底多少有些失望,畢竟,他的這些建議,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沒有從根本上增加鹽稅,可以說完全不符合朱明忠的希望。

“再就是今年可推行“計丁加引”的法子,每引加課四錢,如此一來,今年鹽課可增加至180萬兩上下,超過前清虜120萬之數五成有餘……”

儘管明知道,即便是如此,180萬兩的鹽課,不一定會讓經略滿意,但鄭俠如卻已經盡力了,對於他來說為了增加鹽課,滿足江北龐大的軍費開支,已經用盡了所有的辦法,除了這些法子之外,他甚至想不到,還有別的什麼辦法。

“士介,你確定用上了這些法子,便能徵上來足夠的鹽課?”

喜歡大明鐵骨請大家收藏:()大明鐵骨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為您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