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封信是什麼時候過來的?”
張煌言的目光收斂,面帶怒色的問道。
“今天剛到。少司馬,這李子淵是準備攜功投奔鄭王爺嗎?他難道就忘了當初,若不是少司馬您的提攜,他又豈有今天?”
羅綸憤憤不平的說道。他之所以會如此的憤怒正是因為少司馬對李子淵可以說有提攜之恩,但偏偏就在這個時候,李子淵卻背叛了少司馬,背叛了大家共同的事業!
“武昌沿江,臨川長於陸戰而無水師,若無水師相助,他日作戰勢必大受影響,或是為此才想得延平相助吧,畢竟延平那邊有水師。”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張煌言想了一想後說道,儘管他知道事情並沒有這麼簡單,但是他仍然希望能夠挽回一些局面。仍然試圖為李子淵的所作所為尋找著一些藉口。
“若是其只是公函報知鄭王爺,尚可以理解。我怕的是,李子淵是借公函報知鄭王爺為名,圖謀於湖廣自立才是!”
相比於少司馬,本來就對李子淵極為不滿的羅綸不無擔憂地說。
“那李子淵本就是蛇鼠兩端之人,當初叛朱成仁於先,今日叛少司馬於後,當真是可惡至極!”
原本,羅綸對李子淵就不怎麼信任,在他看來李子淵既然能背叛對其有恩的朱明忠,那麼將來勢必會背叛少司馬,也正因如此,他才反對讓其統領西征軍,但是張煌言對此卻是不以為然,甚至在他看來,李子淵是員悍將,自然要儘量發揮其長處,現在可好,他這一下攜數萬大軍自立,甚至還投奔到鄭延平麾下,這又如何能不讓他惱火。
而更讓人惱火的是李子淵佔據湖廣之後,非但讓少司馬實力大損,而且還導致將來被罰的時候,既無法利用胡廣的錢糧,也無法利用那裡的人丁,甚至就連同將來北伐的道路也被其阻攔了。
畢竟現在李子淵還把持著九江,那裡可是鄱陽湖進入長江的必經之路,只要他把持著九江,少司馬便會如龍困淺水,一般被困於江西,而不能北伐。
“我先寫封信給他,婉轉地勸他一勸,你派人送去。咱們再觀察看看!”
仍然想要挽回此事的張煌言略作沉思,揮筆給李子淵寫了一封,信的內容自然是情真意切,積極了,兩個人相識以來的諸多事情。當然也提到了當初其領幾百孤軍離開南京時,是如何支援他擴充軍力,如何為其籌備糧餉,可以說是曉之以情動之以理。當然,最後張煌言更是提到,今日天下局勢已經日趨明朗,大明中興大局已定,他日朝廷還朝時,張煌言必定會向朝廷推舉他,到時候朝廷定會論功行賞,於其的封賞縱是不及鄭成功,但也不會比朱明忠差。
不得不說,張煌言看問題看得非常準確,在他看來李子淵今天的背叛,很有可能有著於朱明忠相較量的想法,所以才會刻意提到了他將來的功勞肯定不會比朱明忠差,甚至隱約的還指出,相比於鄭成功他張煌言對朝廷的影響力更大,畢竟他是朝廷的兵部尚書。
李子淵的背叛很明顯地是想要成一軍主帥,而張煌言則委婉的表示,只要他不投奔鄭成功,可以容其單獨統帥一軍,甚至還表示武昌可以為其駐地,而不是像現在一樣肆意妄為,導致大明內部陷入內訌,從而讓滿清漁翁得利。總之一句話,就是希望李子淵不要因為一己私利而鑄成大錯。趁著還有餘地的時候幡然醒悟。當然,他張煌言也不會追究任何責任。對他同樣還會為以重任。
在寫完這封信後,張煌言又給鄭成功寫了一封信,不過他在信中只是就西征一事與其進行商討,同時委婉的指出,李子淵是他的部將,只是有著一些誤會而已,現在這些誤會已經得到了解釋,並且已經沒有任何問題。寫完信後,張煌言把信遞給了羅綸。
“子木,你看這封信如何?”
接過信羅綸速覽了一遍,然後憂心如焚地說道:
“鄭王爺向來頗有主見,若是李子淵願意投其麾下,您這一封信能令他轉念嗎?”
在羅倫看來,這封信顯然沒有任何意義。畢竟對於鄭成功來說,他決定的事情,自然不可能因為這麼一封信而被改變。
而且羅倫很清楚,或許正成功,看起來和少司馬都是大明的臣子,但是未嘗沒有私心。在這種情況下,誰知道鄭成功會怎麼想。他會不會想著趁機肖作張煌言的實力?
如果鄭成功打著這樣的想法的話,自然不可能接受張煌言的建議。把李子淵拒之於門外。畢竟這是一個大好機會。一個削弱少司馬實力的大好機會!
羅綸看著少司馬,一語道破其中的關鍵說道。
“少司馬,畢竟,於鄭王爺看來,若是李子淵獨據湖廣,就能削弱您的力量,那麼他自然樂見其成,畢竟,畢竟,您同樣也是他的對手啊!”
對手!
儘管並不願意承認,但在羅綸說出這番話的時候,張煌言張張嘴還是沒能說出什麼來,這是事實。
或許他們都是大明的臣子,但是他們卻各有心思,或許他們可以因為共同的利益而齊心抗清,但是在抗清之外,他們同樣卻都懷揣著各自的心思。
一個最簡單的,甚至無法繞開的問題就是,鄭成功所支援的是唐王,雖然唐藩已絕,但其對永曆朝廷不過只是勉強認同罷了,甚至就是少司馬,其所支援的是魯藩,只不過現在少司馬已經認同了永曆的正統。
現在大敵當前,尚可聯手對敵,可待到將來北伐成功之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