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現在,江北、江南等地的社學正在緩慢的復甦,畢竟地方為官者,作為讀書人他們皆願意推動社學的建設。也正因如此,朱明忠才會將重點轉移到中學,畢竟,在這個時代,中國所欠缺的正是中學教育,而不是接近於小學的社學,畢竟,小學的目標,基本上就是讓百姓識字。
“而相比每科所取舉人不過區區數千人,所取秀才者亦不過數萬人,這些人或許精通八股文章、策論,但是卻不能滿足當下的需要,老師,如忠義軍中,陸師中,官佐需精通算術方才能測定距離,操縱火炮,於海師之中,亦需要觀測星相,而於民間工廠之中,亦需要大量人才,這些人才從何處來?”
看著朱之瑜,朱明忠繼續說道。
“所以,學生才意欲創辦中學,教育人才以補充民間所需,至於聖人文章……既然社學裡已經學個差不多了,那自然也就不必再學了。”
甚至國語、語文之類的課程都不需要開設,朱明忠曾接觸了軍中的一些讀書多年社學的“童生”,他們國學造詣之高,遠超過後世的高中生,畢竟,他們當時的目標是為了考取功名,儘管他們之中的大部分,窮盡一生仍然考不上科舉制度臺階中最低的級別秀才。
相比於後世的高中生,甚至大學生來說,他們的“語文知識”水平遠高於後世的大學生,甚至尋常古文學的本科生也不見得能與之相比。既然這些人學會的“語文”已經夠用了,那在中學裡,自然也就無需再學了。
“那成仁,若是如此,那中學所學又是什麼?”
朱之瑜笑看著面前的弟子。
“數學,物理、化學、地理、體育,嗯,還有音樂。”
這些科目是朱明忠借鑑後世的經驗制定的。
“當然,國學並非是不學,只是相對的降低課程,而且這些課程都與書院一樣,有專職的老師教授。”
如果說清河書院與其它的書院最大的不同在什麼地方,恐怕就是其教學方式上借鑑了後世的大學,每一門課都專職老師教授,與這個時代的授業老師一人專授截然不同,畢竟,一個人所學總歸非常有限,就像朱之瑜一樣,他或許是實學大家,但卻不精通數學,也不必得天文、化學等知識。
“專師教授,各授所長,確實頗有成效,只是……”
沉吟片刻,朱之瑜反問道。
“只是這中學的學生取自於12歲至15歲的少年,其必定是出於社學,其所學無非皆是八股文章,其老師亦只長於八股文章,若是其進入中學,又豈能立即學會數學、地理?畢竟,其於社學之中,是專學八股。”
“專學八股?老師所說還真是一針見血啊。那老師認為如何能解決這個問題呢?要知道現在社學所教授的,就是這些啊。”
朱明忠的語氣略帶些許苦澀的說道。
他想要要短期內建立起中學,然後以中學為基礎推廣科學,從而讓他們成為未來中國工業革命的催化劑,但是這些人在年少時卻是在社學中接受教育,卻是典型的八股教育。
中國古代是一個農業社會,絕大多數百姓都是住在村裡。讀書不貴,村中社學的先生,一年用不了多少錢,因為這類先生自己本身也沒中過秀才,而且很可能是本村的農民。這類半耕半讀的先生,一年用不了一兩銀子,學費給的就是糧食,靈活性很大。像洪秀全當年就是教書先生,孫中山當年的開蒙先生也是本村人,所以認字成本不高。因為考秀才不考策論,只要會寫八股和詩就可以,所以學了韻之後,就可以大量的背八股集子。
他們所學無非就是死讀硬背,就是記住八股集子,至於算術、天文地理之類,皆不涉獵。不過對此朱明忠並不在乎這些,也沒辦法改變這些。他不在乎那些個人是不是具備“科學”的思想,不在乎他們是否能夠成為科學家。但,只要給予適當的引導,當他們在中學畢業之後,就會成為工業革命中的催化劑,他們會成為截然不同於傳統讀書人的另一個讀書人群體。他們會進入各類專業學校,最終成為軍人、官吏、船長、企業管理者、企業職員,最終,他們會一步步的取代傳統的科舉群體,而到那時,千百年來擇選人才的科舉制度自然也就到頭了。
“不能立即學會,可以慢慢學會,就是書院之中的學生,也不是來的時候,就精通數學、天文,航海。”
提及書院中的學生時,朱明忠不得不承認,中國古代的科舉教育或許並不是成功的,但確實挑選出了一批古代中國最優秀的精英,這些人無一例外都是極為聰明的人,他們可以在極短的時間內,從書院中的西洋傳教士那裡,學會西方的數學知識以及天文知識,即便是陌生的航海知識,也能很快的掌握。甚至就連曾經困擾朱明忠的外語,他們學習起來,也極為容易。朱明忠相信,假以時日,他們必定會在各個方面取得一定的成就,也許他們之中也會湧現出一批科學家。
看著若有所轉的朱明忠,朱之瑜笑著反問道。
“既然,他們能學會,那麼,成仁為何以為社學中的老師,不能學會這些呢?”
故事很精彩,正在繼續,還請大家多多支援!求支援、求推薦……歡迎大家加入《大明鐵骨》讀者交流群:一起討論小說
1)有明一代總共錄取舉人為人。數字來源於《明代舉人數量及進士平均中試年齡考述》
喜歡大明鐵骨請大家收藏:()大明鐵骨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