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58章 關陵

洛陽關林,位於一片松柏之,雖說其名為“關陵”,卻被稱為“關林”,怕與這滿陵的松柏不無關係。相傳這裡是當年曹操埋葬關羽頭顱的地方。三國時,孫權偷襲荊州,關羽退走麥城,大義歸天。隨後孫權害怕劉備起兵報復,將傳關羽首級於洛陽曹操處,但被曹操識破,曹操敬慕關羽為人,將計就計追贈關羽為荊王,刻沉香木為軀,以王侯之禮葬於洛陽城南十五里,並建廟祭祀,雖說千百間,這古之皇陵不知多少化為土丘,可是這關陵卻是香火日盛,自宋代起,民間對關羽崇拜愈來愈甚。而歷朝的帝王也提倡關羽忠君重義的品德,到明代更以為甚,萬曆二十年在漢代關廟的原址上,擴建關林廟,擴建成佔地200餘畝、院落四進、殿宇廊廡150餘間、規模宏遠的朝拜關公聖域。萬曆三十三年又敕封關羽“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鎮關聖帝君”,由此關羽始封“聖”。

雖說過去的幾十年間然戰亂肆虐這片土地的,可無論官賊皆景仰關聖忠義,對關帝廟自然不敢襲擾,使得這聖域曾遭受戰火的洗劫,如此也令這裡保得一方淨土。

關帝廟大門與關帝廟一樣,皆修於萬曆年間,雖說沒有石碑勒令,但是世人來此的時候,都會遵從著“文官到此下轎,武官到此下馬”的規矩。不過因為戰亂的關係,這武聖的廟堂卻顯得有些冷清,鮮少有人問津。

這香火淡了,守廟的廟祝卻不能清閒,過去香火旺時,可以靠香客佈施為生,現在,這廟祝卻只能於林前開墾些許荒地為生,就在這廟祝將要提著鋤頭下地時,那邊從遠處傳來了一陣馬蹄聲,不急不徐的蹄聲打破了官道上的寧靜。那些騎在馬背上的騎兵皆是身著黑色軍裝,有些則身穿著黑色鎧甲,不過對於見慣了世面的廟祝來說,他一眼就瞧出這些馬並不是什麼好馬。

不過即便如此,待他看清楚這些人的打扮時,那年邁的廟祝立即跪拜於一旁,神情中盡是一副激動之色——這是大明的軍隊。

“軍門,這裡便是關帝廟了。關老爺的頭顱便埋於此處。”

手持馬鞭指著關帝廟的聶夫臣,本身就是河南人,儘管從沒來過這裡,可並不妨礙他向軍門介紹這裡。

“此地是聖人廟。我等凡夫俗子豈能造次?”

為首的將軍連忙帶頭翻身下馬,那神情顯得很是恭敬,此人不是別人,正是湖廣總兵李子淵。如今當江南的百姓為其北伐而歡欣鼓舞的時候,這邊一路高歌猛進的他已經領兵二十萬直逼洛陽城下。

自從李子淵率領北伐軍進入河南之後,可以說是一路高歌猛進,沿途清廷偽官無不是聞風而降,也正因如此,他才會在如此短的時間內,便兵進次北伐中最重要的目標之一洛陽。

儘管洛陽擁有天險,但卻依然擋住北伐大軍前進的步伐。半個月前,三萬前鋒軍在本地嚮導的帶領下,神不知鬼不覺的穿越了熊耳山與伏牛山,從而開啟了洛陽的門戶。而充當嚮導的正是隱藏於熊耳山與伏牛山中的義軍。而聶夫臣就是伏牛山的義軍首領,他本是崇禎年間的舉人,闖賊進犯中原時的,他與鄉人結寨自保,清虜入關後,他又舉義旗,在山野之中堅持抵抗滿清十餘年,如果不是因為歷史的改變,也就是在今年,他就會在河南總督劉清泰,與山中的數千義軍一同身死荒野,全發而終。

而現在,他卻為北伐軍兵進洛陽立下的汗馬功勞,多虧他的指引前鋒軍才能如此順利的透過龍門。也正因如此,在李子淵隨中軍火抵達後,立即邀其與他一同來關帝廟。

當然,李子淵之所以請他來這,自然是有他的目的,他抱拳向聶夫臣邀請道。

“聶將軍,你我一同去拜祭關老爺吧。”

“好!關老爺是咱的伏魔大帝,就請他老人家保佑咱們早日把韃子趕出關!”

雖說順治五年那會就已經封關帝為“武聖”,可是對於不認滿洲皇帝的聶夫臣來,自然不會說什麼滿人封的“武聖”,而只是用萬曆皇帝給關帝的封號。更何況“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鎮關聖帝君”本就比“武聖”更為尊崇。

說罷拱了拱手,作為河南本地人的聶夫臣便盡著地主之情,引著李子淵一行進入關陵。雖說關林未為兵火洗劫,但是因長年不見維護修葺,卻也顯得蕭瑟且又有些破敗。

一行人透過的碑林來到了大殿,在李子淵的帶領下眾人依次向關帝像進香行禮。在心中虔誠的禱告著北伐功成的一天。之後聶夫臣等人便開始向李子淵介紹起這關陵的由來。

本身就是讀書人的李子淵雖說在出兵河南之前,就已經透過地誌瞭解了這一次,但是他還是裝出一副認真傾聽的狀,而且聽得是津津有味。

“聶將軍,當年李自成就是從龍門攻取洛陽的吧?”

突然的話語,讓聶夫臣一愣,他連忙回答道。

“是的,軍門,那年在下雖與鄉人結寨,但只圖自保,卻未曾入城助戰,實是糊塗的緊,這覆巢之下,焉有完卵,若是我等當時皆不是隻圖自保,全力助以朝廷,烈皇又豈會殉國,滿清又豈會入關,殺我黎民億兆。”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哎,時局如此,非人力所能為,烈皇高義,可所用大都是碌碌之徒,若是朝廷用人得法,又豈會如此?”

李子淵感慨之餘,眾人聽罷紛紛點頭附和起來。在眾人的附和聲中,他繼續說道。

“當年闖賊先取洛陽,繼圍開封,圍城打援,單從軍事的角度上來說,李闖雖為賊,可這仗打得確實真不錯啊。”

李子淵的話,讓聶夫臣不禁抬頭看了看他,眾所周知,大明可以容得下西賊,如李定國者更可為晉王,但是闖賊舊部是決不會用的,畢竟,即便是拋開闖賊入京,逼死烈皇的大逆之舉,就是其入京後極盡烤掠,從而誘使清虜入關,導致億兆百姓為清虜殘殺,就使得天下人不可能原諒闖賊。

也正因如此,聶夫臣雖于山中反清,與又多次與闖賊舊部發生衝突。現在李子淵的這番肯定,自然讓他覺得有些詫異。

見李子淵的神情中絲毫沒有做作之感,甚至就是連語氣中也帶著些欽佩之意,於是他便說道。

“當年闖賊攻取洛陽所使的不過只是雕蟲小技罷了,沒什麼值得效仿的地方。”

“聶將軍所言詫異!”

搖搖頭,李子淵想起朱明忠曾經與他說過的那番話。

“當年,李某於淮王賬下時,曾與淮王一同點評我朝自萬曆朝起,歷次內外用兵之得失,闖賊雖為賊,但觀其入中原之後所行之戰法,皆有可圈可點之處,淮王曾言,這為將帥者,最大的忌諱便是輕敵。縱是敵寇,若其有所長,亦可從中吸取,以為已用,而不是因其出身,產生輕視之心……”

為您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