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價一個國家的品格,不僅要看它培養了什麼樣的人民,還要看它的人民選擇對什麼樣的人致敬,對什麼樣的人追懷。”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道出這樣的一句話後,朱明忠並沒有注意到身邊的朱大咸,此時已經陷入了沉默,他知道,這個時代的並不能理解他為什麼會看重這些普通的兵卒,會如此的厚待他們。
“大王,忠義軍將士能得大王如此厚待,雖百死亦無撼。”
看著這片墓地,朱大咸想到了當初在南京,在通濟門,當時朱明忠是如何為陣亡的將士守靈,如何為他們送行,後來在通濟門那些兵卒之所以願意追隨朱明忠,義無反顧的渡江北伐,不正是因為從沒有人像他一樣尊重他們。
而尊重,正是眼前這種厚待!
“只怕到時候,會有人稱於禮不和吧!”
朱大咸的心裡暗自尋思著,或許將來設立如西漢之麒麟閣,東漢之雲臺,唐朝之凌煙閣或宋代昭勳閣亦或者將功臣請入功臣閣,尚為人所接受,只是這供奉著所有陣亡官兵的忠烈祠,將來請皇上或太子每年親來祭拜,肯定會引起一番風波。
即便是在修忠烈祠時,亦已經有人言稱經略是厚此薄彼。是為收買人心。
不過對此,淮王從來都是一笑了之,甚至說笑道。
“若他們覺得我是收買人心,也可像我一樣收買人心便是了。”
不過朱大咸當然不會提及這些事情,陪著淮王往忠烈祠走去的時候,看著那觸目所及,綿延數里的一座座白色的墓碑,朱大咸的心思同樣有些沉重,這裡已經埋藏了三萬餘名官兵了,此次北伐之後,不知又會埋藏多少忠義軍將士。
心思浮動間,朱大咸想起前些日子自己同錢磊等人討論,於是便試探著說道。
“大王,如今我大明將士正可謂是銳不可當,而清虜之勢亦遠不如昨日。直搗黃龍之日可以說是指日可待,那滿清亦不過只是些化外蠻夷。有道是不戰而曲人之兵方為上策。以臣之見,他日大軍北伐直隸時,想來也可對其來個恩威並施,迫使清虜歸還京師退出關外。如此既可減少我軍傷亡,亦可讓京師完整無缺重歸大明,況且也能讓我中原百姓少受刀兵之苦,早日過上太平日子。”
當初他們討論這個問題的時候,所出於的立場非常簡單,是為了天下的百姓,為了讓這戰事儘早結束,所以,他們主張“恩威並施”,從而保住京師。
朱大咸的建議,讓朱明忠直接擺手說道。
“平臣此言差矣,別說現在滿清沒的派使節來,即便是他們派了使節過來,本王亦不可能與其議和。當年烈皇尚不允之事,本王焉能允之?”
朱明忠的回答可以說是非常直接,甚至壓根都沒有任何挽回的餘地,畢竟他把烈皇都抬了出來。
“莫說是現在議和大權不在本王手中,縱是將來朝廷與其議和,本王亦會反對,清虜入關殺我多少百姓?”
反問之餘,朱明忠朝著邳州的方向看去,儘管在史書上曾看到無數滿清入關後的屠殺,但是他所親歷的卻只有“邳州屠殺”,直到現在,那屠殺的慘狀仍然歷歷在目,也正因如此,為了提醒世人不忘此事,他才會於江北每個曾遭受屠殺的城市、村落設立紀念碑,在碑上刻文提醒著人們,在滿清入關時,那裡曾遭受過什麼。而更讓人觸目驚心的是,幾乎無城不遭清虜屠手,屠殺億兆百姓的罪行,朱明忠又怎麼可能忘記?怎麼可能任由其安然返回遼東。
“他們殺我億兆漢民,或是就此任他們返回遼東,將來這天下蠻夷又會視我為什麼?他們會視我等為魚肉,他們會因為滿清平安返還,而受到鼓舞,自此之後,他們會紛紛試圖在我們的身上咬下一塊肉,從此之後九邊將再無寧日以德報怨,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將來,無論滿清如何求和,本王是絕不會允許的,任何人若受滿人求和,即為漢奸,漢奸……當誅九族!”
喜歡大明鐵骨請大家收藏:()大明鐵骨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