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1章 不遺後世憂

“存義,你可知道為何隋唐兩朝,不異花費百年時間,也要解決高句麗?”

凝視著正在登陸準備進入山海關的部隊,朱明忠反問道,他當然不指往張金生回答出來。

“自隋之後,中國中央政權幾個英名垂史的皇帝連續進攻這個王國,歷經四代,終於將這個王國最後消滅。徵高句麗之戰,歷來被史家們咒罵為“不恤民力,勞師遠征”,翻開隋唐史,徵高句麗之戰佔據著整個國家政治生活的重要地位,自隋文帝開始,中國就將征討高句麗做為國家的一項長遠戰略任務堅持不懈地執行,儘管多次面臨失敗,儘管可能導致國破家亡,可一代又一代的隋唐政治精英們始終沒有放棄一個戰略目標:征服高句麗。……”

在言道著的歷史的時候,朱明忠的語氣顯得有些低沉。

“隋唐君主們在百年之間,前仆後繼不惜一切代價對高句麗予以征討,這不值得後人深思嗎?固然隋煬帝或許是任性好鬥,為徵高麗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可史書上的唐太宗充滿理智與自信,深知“君舟民水”,卻也不惜冒“水覆”之險親征高句麗。唐高宗呢,一直是文弱書生,卻在徵高句麗一事上,象個鬥勁十足的鬥士似的,發誓一定要完成“父志”。”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或許,其它人無法理解朱明忠為何一定要佔據山海關,一定會滅滿清於關內,但是他自己卻知道,為何要佔據這裡,之所以非要滅滿清不可,其原因正是當年隋唐用百年之功解決高句麗的原因。

“之所以遠征高句麗,不僅僅是因為遼東是中國故地,當時的高句麗是一個半農耕半遊牧的國家,一直都在學習中原的先進文化及集權制度,已經建立起了一個集權的國度。這也讓高句麗不像普通的遊牧政權那樣具有很強的侷限性,使得高句麗對中原政權的潛在威脅非常致命。貞觀十九年,在出徵前,太宗謂左右曰:“今天下大定,唯遼東未賓,後嗣因士馬盛強,謀臣導以征討,喪亂方始,朕故自取之,不遺後世憂也。””

提及史書上記載的這句話時,朱明忠更是忍不住讚歎道。

“好一個“不遺後世憂也”!世間史書對於征伐的原因往往皆是一筆而過的,無非就是“不順天命”、“不臣之禮”等等表面的冠冕之詞,沒有涉及征伐的深層次原因。時人愚昧不知“不遺後世憂也”,才是其根本原因。”

“臣明白了,今日之滿清,就是隋唐之高句麗,若是我等不滅滿清,那麼必定遺患後世!”

張金生的回答,讓朱明忠略點下頭,即便是將滿清趕出關去,也無法改變他們對中國構成了最直接最危險的威脅的現實。此時滿清對於中國,就相當於高句麗對於隋唐,猶如前三世紀迦太基對於羅馬,十三世紀蒙古對於宋朝,二虎不可兼存,中國要想興盛,必除滿清不可。

但是朱明忠並不想把這個問題留給後人解決,也正因如此,他才會選擇山海關,選擇在他的手中徹底解決滿清的問題,非如此,中國不能安穩。

“今天下大定,唯遼東未賓,後嗣因士馬盛強,謀臣導以征討,喪亂方始,朕故自取之,不遺後世憂也。”

默默的念著這句話,朱明忠現在似乎理解了為何從隋文帝開始,隋唐歷經五代帝王無論付出多少代價都要消滅高句麗,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高句麗與只能靠掠奪生存的北方遊牧民族不同,他是一個半牧半種的政權,完全可以形成一個如中原王朝一般的集權、生產力發展、文化先進、不受中原王朝制約的國家。中原強大時,高句麗或許威脅不到中原,可一但中原衰弱時,那麼他們勢必就會打進中原,奴役漢家百姓。正因如此,正是基於為民族負責的角度,五代隋唐帝王才會不惜一切代價滅高句麗,最終高句麗徹底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之中。

“高句麗一滅,大唐北方百年無患,至於契丹,直到百年後方才崛起,可若是高麗句沒有滅亡,只恐怕……”

不願再去假設那個歷史的朱明忠,因為歷史已經非常悲慘,那種假設只是把蒙元滅宋提前數百年罷了,他最後又長嘆一口氣,指著山海關說道。

“所以,為不遺患後世,孤非得為中國去此大敵不可!”

無關報復!

無關復仇!

所有的一切都是立足於國家和民族的未來!中國欲強盛,滿清非滅不可!“不遺後世憂也。”這才是身為上位者的責任,而不是把問題留給後世去解決!

“大王,此次山海關已經為我軍奪佔,右翼軍已經入遼東,取瀋陽。若是清虜兵敗之後,酋首請降,到時,是納降,還是……”

喜歡大明鐵骨請大家收藏:()大明鐵骨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為您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