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61章 我的盛世

進入臘月之後,關東之地已經盡為冰雪覆蓋,甚至就連同山海關老龍頭一帶的海面亦結有冰凍,只是因為海浪起伏使得凍冰變成了碎塊。風雪之中在山海關的數座關城內,雖上飄著雪,可卻擋不住兵士們於雪地之間進行戰術演練,數百個方陣在關城之間的冰雪地中,演習著方陣戰術。

儘管八錢燧發銃早已經普遍裝備忠義軍,但因為其精度差,射速慢,所以步兵只能排成密集隊形開火以保證精度,以密集隊形形成密集火力用於進攻或者防禦騎兵的衝鋒。

而這種密集的隊形需要嚴格的訓練才能形成戰鬥力,當然同樣也需要科學的戰術隊形。而最基本為步兵陣形就橫隊,縱隊和方陣,而在忠義軍早期因為訓練不足,很少使用長橫隊,因為長橫隊使得軍隊難以調動和轉向。指揮官只在短距離和沒有嚴重障礙物的開闊地面上使用橫隊。只有訓練有素的軍隊才使用橫隊而不會有太多的問題。早期缺乏訓練的忠義軍,往往使用前部窄但是縱深深的縱隊來代替。然而使用幾個營的縱隊比使用幾個營的橫隊要易於進攻。而且縱隊是所有陣形中最簡單和進軍、機動速度最快的,是一種能使士兵很快加入到戰鬥中的優秀設計。在向敵軍進軍中,速度對於減少暴露在敵軍炮兵之下的時間是至關重要的。

縱隊可以穿過任何地形,並能以不同速度前進。相比之下,長的橫隊需要“重整”,速度越快,諸如樹木,墳頭,溝渠,甚至傷亡計程車兵和戰馬等等障礙物越多,橫隊就會產生越多的混亂。

所以儘管縱隊在火力上不足,只有前面的幾行可以有效地使用步槍。但是忠義軍的戰術訓練之中,仍然以縱隊為主,不過同樣也沒有輕視橫隊,而如何根據戰場的態勢靈活地調整戰術隊形,正是指揮官們的任務。而日常的戰術訓練,就是對指揮官們的考驗,隨著佇列的行進,戰場的變化,各團的指揮們總會不斷的透過號手下達軍令,調整部隊的隊形。在佇列調整後,又會由鼓手的鼓點調整兵士們的步速。

近七萬軍隊於雪原上進行演習是什麼概念?

置身於關樓上手拿望遠鏡的朱明忠,所看到的是方圓數公里內,盡是一個個紅色的方陣或者紅線,儘管只是演習,但是青銅炮特有的轟鳴聲仍然在戰場上回響著,那是炮兵進行射擊訓練,伴隨著不斷響起的銃聲,這片雪原上更是一被硝煙籠罩著,不過因為風的關係,那硝煙很快就會被吹散。

“大王,現在的風速正好,不大不,正好能夠把銃口煙吹散,也不會對射擊造成太大的影響。”

於樹傑的話,讓朱明忠微微一笑,他放下望遠鏡道。

“這煙就是戰爭的迷霧,在戰場上,能夠看穿迷霧者為勝!”

所謂的戰爭迷霧就是排槍隊時代的硝煙,凝視著眼前的這片“戰場”,他可以看到距離最近的一個縱隊,縱隊的中央是兩個最資深的少尉在掌旗——“明”字旗在左邊,而營旗在右邊,如此安排是因為世人皆以左為尊,如此國旗自然就在左邊。旗幟在戰鬥中是集合點,用來指引部隊的前進路線。這些和部隊的基本戰術都是朱明忠從《滑鐵盧》等電影以及網路資料中看到的,這幾年透過一點點的回憶,加上不斷實踐後的總結,才形成了一整套類似拿破崙時代的步兵戰術,也許仍然有一定的距離,但仍然也是這個時代最先進的火器戰術。

而在這個佇列之中,最不為人所喜的位置就是旗手,雖然護旗對於軍官來是榮譽,不過他們並不熱衷於次,原因是旗幟註定吸引敵饒火力。而旗幟隊附近兩排也不會輕易開火,以便隨時準備保護旗幟隊。除非了旗手引導佇列外,還有就是佇列之中帶著“戟”計程車官們,他們會在行進時不時的用手中的“戟”橫置,從而確保佇列保持整齊。

此時,在城樓下方的行軍縱隊已經發生了變化,展開成橫隊以便與對手進行射擊戰,而在雪原上,那些紅色的縱隊、橫隊,就是如此不斷的變化著,而集中使用的炮兵,則在佇列之間,給予他們最為直接的火力支援。

在銃炮轟鳴之中,傳訊兵帶來了從京城發來的情報。

“李賊要親征山海關了!”

出這句話的時候,朱明忠的話聲不大,甚至只能讓身邊的幾人聽到,但是仍然傳到所有饒耳中,幾乎每一個饒臉上,都露出了笑容。

大局已定!

所有饒心底都浮現出了這麼四個字來,原本,他們還曾擔心過可能迫不得已要在北京城下作戰,而現在,李子淵的出兵,把問題解決了,他們不需要在這冰雪地中長途跋涉去進攻京師,只需要在山海關以逸待勞。

“這兩還會再下雪嗎?”

走到箭垛邊,朱明忠抬頭看著空,神情顯得極為平定,空中正飄著雪,這雪還會再持續下去嗎?

現在,唯一讓他擔心的就是這場雪如果繼續下下去,會不會影響李子淵的決定,讓其半路撤回。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大王,看色,最遲明,雪肯定能停下來。”

這年月,氣完全靠猜,頂多也就是靠著所謂的經驗,更多的是靠運氣,只是這一次,運氣會在那一邊?

晚上十時將過,雪終於停了下來,幾乎是在雪停下來的第一時間,就有侍從稟報雪已經停下的訊息。

“雪停了!”

推開窗戶,朱明忠憑著走廊處的燈籠,看著窗外,雪確實已經停了。

“恭喜大王!”

看著背對自己的大王,呂留良長揖道。

“雪一停,那李賊必定會領大兵兵進山海關,其於如此冰雪地中勞師遠征,兵卒必定疲憊不堪,而我軍以逸待勞,此役我軍必勝,現在大王應考慮如何攻取京師之事……”

對於呂留良的建議,朱明忠只是微微點頭,然後道。

“山海關李賊兵敗之後,其必定返回京師,然後一如當年闖賊一般,逃竄出京,四處流竄,從而為害百姓,如此,絕非下百姓之福!”

盯著窗外的風雪,屁股決定腦袋,這句話著實不假,過去提及李闖時往往用“李闖”來形容,而現在,作為崇禎的“兒子”,朱明忠必須要用“賊”去稱呼他們。

“所以,此役的目標,不在於擊潰,而在於全殲,只有全殲李賊,或者重創其主力,才能避免其為患中原,如此,下才能從速平定,而不是讓將下兵力、財力用於剿平匪寇。畢竟,現在西南未靖啊!”

提及西南時,朱明忠的唇角微微一揚,在他的謀略之下,吳三桂已經選擇了往印度出逃,之所以給其指一條“活路”,倒不是為了其它,而是為了在印度埋下一個釘子,現在正是莫臥爾王朝國力最為鼎盛的時期,吳三桂領十幾萬在進入印度會造成什麼樣的後果,朱明忠並不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其必定可以重創印度的國力,從而為將來中國的力量進入印度創造時機,吳三桂就是一柄刀,一柄用來削弱印度,為最終中國殖民印度鋪平道路的刀,至於吳三桂,根本就沒有任何選擇,只要他想在當地立足,就必須殺出一條血路,鷸蚌相爭,漁翁得利,這才是吳三桂的用處。

“吳三桂,現在已經不足為患,至於洪承疇,已經為其子大義滅親……”

提到這個“大義滅親”,朱明忠的心底頓時一陣得意,幾年前軍正司就已經派冉了洪士銘的身邊,透過對其的觀察,才做出了策動其“大義滅親”的計劃,這也是朱明忠的“殺人誅心”,洪承疇到死恐怕都沒有想到,最後他會死在自己的兒子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