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就是賜些莊田罷了,又豈有錫土分封一說?”
“其實,錫土分封也未嘗不可。”
葉適之朝瞥見來的這人聽到他這麼說時,目中還有疑惑之色。便笑說道。
“當年高皇帝分封諸子,之所以會定下“分封而不錫土,列爵而不臨民,食祿而不治事”的規矩,不過是因為避免漢代八王之亂。可現在封桂王於海外,距離中國豈止萬里之遙,“分封而不錫土,列爵而不臨民,食祿而不治事”的規矩反倒顯得有些不符今時之需了,畢竟,桂王以親藩出鎮海外,若是列爵而不臨民,朝廷豈不是在再派官員往宣南任職?如此相隔重洋,豈不是要事事請教朝廷?如此,還不行令桂藩屬宣南事,如此與朝廷、桂王而言皆是件好事……”
好事?
朱明忠的眉頭微微一跳,然後看著眼前這年青的學子,目光中略帶著些許疑惑。
“如此,這豈就是封國於宣南?”
封國與封藩不同,雖然明朝也施行分封制,但是明朝的分封制與先秦時代的分封制、漢朝的郡國並行制與晉朝的分封制有很大不同。明朝諸侯分封而不錫土,列爵而不臨民,食祿而不治事,甚至不能夠從事士農工商,世襲罔替。換句話來說,明朝的藩王是沒有實權的,所以明朝的分封不過只是徒有虛名,頂多也就是有藩名,而無封國。而現在這人所說的許藩王臨民治事,無異於先秦時期的分封制。
“封國?又有何不可。”
不顧眾人的驚訝,葉適之反問道。
“正所謂鞭長莫及,設宣南州,雖是開疆拓土,可將來治理地方卻是麻煩事,弄不好又是一個交趾之亂,當年我大明為何於交趾經營二十年,卻無功而返?因為良吏無人願意去那裡為官,縱有人去了,天高皇帝遠為非作歹,自然是尋常之事,若非如此,當年朝廷又豈會撤出交趾。現在南天門、占城、平南朝廷尚還可以擇派良吏,可如果設立幾十上百個州縣,朝廷有那有那麼多好官可以派?”
葉適之的反問讓周圍的人無不是一愣,但凡為官的,自然不願意被派到萬里之外的異域,去那種地方的自然不是什麼賢吏,當年交趾之所以糜爛,不正是因為一群貪官汙吏毀了大明二十年的苦心經營。
“與其派過去一群貪官汙吏,最後讓朝廷幾十年經營毀於一旦,還不如把那裡封給藩王,至少,他們不是一任就走的貪官汙吏,至少不會禍害自家的東西!”
不會禍害自家的東西!
這不正是正常人的常理嘛!
葉適之的話落在李從業的耳中,卻讓他的腦中靈光一現――便在這一瞬間他的腦海中浮現出一個念頭來。
“去年,曾有人言,朝廷設府縣於南洋屯軍、流民,每年糜費不下百餘萬,如此,絕非長久之計,若是再有貪官汙吏,毀朝廷拓殖大業,令數十年之功前功盡棄,既然如此……”
李從業看著葉適之說道。
“不若恢復分封呢?”
眾人一時間都沒有明白李從業所謂的“分封”是什麼,但片刻後,所有的人都反應過來。
無不是一副驚愕狀!
在眾人的驚愕中,葉適之注意到那個剛才走來的公子,雖然看似驚訝,但他的眼神卻與其他人截然不同――他似乎並不吃驚。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自古以來,就有朝廷將鞭長不及的地方分封諸侯為國家藩籬之慣例,不說其它,就是雲南,若是沒有沐國公世代坐鎮,那雲南又豈會併入我大明……”
“妙哉!妙哉!”
葉適之也跟著稱讚道。
“古往今來,除周朝、漢朝以及晉朝之外,再無分封之說,皆是因為諸臣認為分封容易引割據內亂,致使手足相殘,傷及國家之根本。若分封於化外之地則無此慮,……”
稱讚之餘,葉適之看著著眾人說道。“昔我先王熊繹闢在荊山,篳路藍蔞以處草莽,跋涉山林以事天子,唯是桃弧棘矢以共王事”
這是《史記.楚世家》楚國的記載,然後說道。
“若是沒有周王封楚熊於江南,又豈會有今天湖廣江南的繁華?”
“明達說得不錯。”
李從業是絕不會讓其它人來搶他的風頭的。
“如果當年成祖下西洋時,能夠分藩王於南洋,甲申天變之時,各藩自會興王師入中原,扶我大明帝室,如此……”
“爾等所想不過只是異想天開罷了!”
吳從龍沒料到他話音剛落,那邊就有人把頭一盆涼水當頭給他澆了下來,澆這盆涼水的不是其它人,正是朱明忠,從他們談論著所謂的“分封”時,他知道他們會說什麼,於是立即反駁道。
“此議斷不可行,藩何罪而流萬里,單就是一個桂王,爾等尚有些議,若是將我大明宗藩皆遣於南洋那種瘴癘之地,今上苛刻宗藩之名恐怕也就坐實了,如此,罪君之事,誰人敢言?”
喜歡大明鐵骨請大家收藏:()大明鐵骨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