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7章 世間人

這並不是什麼秘密,其實,在過去的一段時間中,就已經有傳言,此次封藩宣南與舊時的封藩可能大不同,不過陛下似乎並沒有表態。

對於支援封建的顧言武來說,對於摺子裡的內容,他自然能夠知道其中的內容是什麼,而且,呂留良也曾在私信中告訴他,陛下於河南之行的經過,自然也知道陛下恐怕真的動了封國建邦的念頭了,只是尚還在猶豫之中。

於是便緩緩將摺子放到案上,低頭沉默良久後才終於抬頭望著朱大咸說道。

“封國建邦於夷的好處你我都已經知道了。可是,以我看來,僅憑藉這幾個好處,想讓陛下同意將宗封國建邦於夷地?恐怕還沒有那麼容易。”

朱大咸連忙欠身抱拳道。

“正要寧人賜教。”

顧言武又瞥了一眼摺子,然後說道。

“為難之處恐怕並不是宗室之中人心惶惶,畢竟,現在與那些宗室不過只有區區三十六人,且大抵上都是血脈偏遠,他們於陛下面前哭訴,只恐怕會遭陛下斥責,可是別忘了,陛下亦有五子,且宮中妃子亦又有三人懷有身孕,陛下後宮妃子不下十餘人,將來子嗣必定不少,若是將宗室分封於夷地,就等於要將天璜貴胄們全部趕到南洋等海外之地,甚至更為偏遠之的,往好裡說那是封國建邦,令其自立為王,拓以宗業,可若往壞處說,那可是形同流放。其它的宗室不說,諸皇子怎麼辦?難道也要封建於海外?”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顧言武這麼一說朱大咸便點點頭說道。

“寧人所言誠然有理。不過,如果能於海外夷地封國建邦,諸皇子可拓以宗業,豈不比做個閒散大王要好?”

“道理是這個道理,可世間又有幾人捨得孩子遠離?況且……”

沉吟片刻,顧炎武又說道。

“如此遠流宗室,還牽涉到一個問題,就是皇室存繼,雖說太上正值壯年,太子亦是康安,可觀我大明兩百餘年,這血脈如何存繼,若是他日有君上如武宗般暴死無後,何人繼統,如若宗室皆封建於異域,皇上、朝廷不了爭各宗,如何選擇新君?”

“不錯,這確實是個問題,當年清虜入寇,我大明之所以一年而喪江南,正是因為繼統之爭,從弘光到隆武再到永曆,其間可謂是紛爭不斷,“父死子繼,兄終弟及”,說的雖好,可實際上卻是漏洞百出,若非如此,又豈會有我大明內亂,讓清虜撿了便宜?”

提及從甲申年之後,因為皇位繼統之爭,引發的大明內部的混亂,兩人皆是一陣感嘆,良久之後,顧言武才說道。

“所以,這些都是問題,如果不能將這些問題解決,即使是陛下願意將諸子封於夷地,恐怕也不會輕易大動干戈,諸藩確實可屏衛皇室,可若是沒有章法,恐怕雙將現當年魯王監王,唐王繼位的紛爭。”

““父死子繼,兄終弟及”這是皇明祖訓。”

朱大咸點點頭。然後說道。

“又豈是你我所能輕言,況且,除此之外,又怎麼可能還有其它的什麼辦法?”

父死子繼,兄死弟及,天下之通義也。

“不是要找其它的辦法,而且要明確一些事情,我大明是嫡長者繼位為君,可若是隻有嫡長留於京中,那麼萬一有意外,嫡長無後,誰人為君?這才是最重要的!”

最重要的是皇上的子嗣都已經封到海外夷地去了,也許往返需要一年。國不可一日無君。

“難不成,要像戲文裡說的那樣,先封諸子,然後再來個先到者為君?”

當然,這是戲言,所謂的“先到者為君”,不過只是戲文裡世宗繼位的戲言罷了。

“嗯。”

沉吟片刻,朱大咸說道。

“既然陛下可以太子封府北京,令其守北,那麼亦可以二皇子設府南京,待太子有子嗣後,二皇子再就國夷地,如此寧人以為如何?”

如果朱明忠聽到這番的話,腦海中的第一個反應,恐怕就是這個二皇子是“備胎”。不過對於顧炎武而言,朱大咸的這個建議,雖說有其不足,但是卻也有它的可取之處。在諸子遠封夷的情況下,本土確實需要留一個“備胎”。

“既便如此也還有一樁難處——就是將宗室遠封夷地的情況下。單單是護送眼下三十六宗室就國這筆開支恐怕絕非小數,況且,不可能讓宗室赤膊上陣吧,朝廷恐怕還需要復各藩藩衛,而且還要助其建城,甚至助其討伐……如此傾國力封建諸藩,其之土地、賦稅卻皆非大明所有。這筆開支要如何向天下交待?”

大明每每有藩王就國,耗銀又豈止數十萬兩,這一下讓三十六個宗親就國,上千萬兩的開支,雖說朝廷現在能負擔得起,可是終歸需要向天下人交待。

“按我大明定製,親王祿,一年萬兩萬石,即便是花上幾十萬兩,也不過就是其親王數十年之俸祿,更何況其子女郡王、將軍皆有俸祿,朝廷暫時是出了一筆銀錢,可是卻也是一勞永逸,自此之後,再無須負擔宗室俸祿,這樣,也算是給天下人一個交待不是?”

這麼解釋之餘,朱大咸又說道。

“其實,令藩王就國,最關鍵的恐怕是人,而非國!”

喜歡大明鐵骨請大家收藏:()大明鐵骨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為您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