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1章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民有三息飢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勞者不得息。若是如此,天下必將大亂,想要避免這一切,非得飢得食,寒得衣,勞得息,如此,即便是偶有賊人聚嘯可卻沒有作亂的根基——去年那幾份丁銀的摺子你們還記得吧?”

“臣記得了。”

在三人應聲時,身為首輔的張煌言急忙答道。

“這丁銀是清虜於永曆十一年編定《賦役全書》,其中所載各項賦稅原額均以萬曆舊額為準,略加訂正。其用意旨在用萬曆四十年天下億兆人丁,徵今時之稅,全不顧天下戶口於流寇、清虜屠戮中,已經是十不存一。如此自然是“鬼名累累,空缺紛紛”,可朝廷稅額卻不能短少,於是各地州縣只能拿在籍人丁開刀,虛增人丁應納之銀只能由在籍之丁包賠,在籍人丁不堪重負,只有逃亡,於是跑了的人的丁銀又要加到沒跑人的身上。包賠引起逃亡,逃亡導致更多包賠,如此惡性迴圈,在籍之丁日少,丁徭日重。如河南者而有的地方竟然疊加到6-7兩之多。如此,河南巡撫呂留良方才建議“攤丁入畝”,陛下於今年下令推行,天下百姓無不感念陛下皇恩浩蕩。”

儘管看似是在誇著皇帝,可張煌言的神情卻顯得頗為得意,畢竟,呂留良出自他的幕府,而“攤丁入畝”也全憑他傾力支援才於全國推行。當然,儘管“攤丁入畝”導致丁銀銳減,但是另一方面,朝廷卻在今年增加了鹽稅收入,因為早在江北時期就已經推行“廢除包商、就場徵稅”,場稅的增加,使得朝廷非但沒有減少收入,反而額外增加了兩百餘萬兩的稅收。

鹽是變相的人頭稅,畢竟天下人,都離不開鹽。

“皇恩浩蕩不假,可大亂之後,必有大治,“盛世滋丁”之下,他日人丁日多,土地日少,又該怎麼辦?況且土地兼併每每總是愈演愈烈,人丁日多,土地日少。天下又如何能安穩?”

王忠孝則於一旁答道。

“陛下,土地兼併自始皇以來,無論哪一朝哪一代都有,太平久了這種事就難免,只能因勢而行。況且,現在朝廷掌握天下十之四五之田地,待人丁之多之時,亦可由官府發賣於百姓,從而緩和田畝不足之變……”

一直沉默不語的顧炎武直接說道。

“若是官府發賣,恐怕最後只會落到富戶手中,貧民又有幾人能買得起田?若是官府發賣,富戶必定與官府勾結,如此,豈不正順了富戶的心意?”

王忠孝立即反駁道。

“恐怕不能一概而論,富人裡有樂善好施的,有為富不仁的;貧民裡有勤勞拙樸的,自然也有刁頑無賴的。比起來,貧民裡還是不遵法度的人多,畢竟無恆產者無恆心。只要朝廷制定好法度,自然可以公平發賣官田。”

思量了一陣子,張煌言搖頭說道。

“既便是發賣官田,若是碰著子孫後代刁頑懶惰,他日勢必會賣掉祖產,如此土地兼併自然不可避免,朝廷今日可以出官田,他日又豈有源源不斷的官田讓出?”

“那……”

沉默片刻,顧炎武抬頭看著陛下說道。

“那若是移民海外呢?盛世滋丁,他日中國必定是人稠地窄,可海外之地卻是人稀地廣,若是能將閒丁移民海外,即使是偶有土地兼併,想必也不足為慮,畢竟,田再多,總需要人去種,若是百姓因為無地少地紛紛遷往海外,沒有足夠的勞力種田,富戶自然也就不願意買地了,畢竟,他們買回來的田,沒有佃戶去種,最後反倒白白負擔朝廷的賦稅。這土地兼併自然可以迎刃而解。”

顧炎武這麼一說,讓王忠孝與張煌言的眼前皆是一亮,他們雖說知道海外移民的好處,卻不曾知道它有抑制土地兼併的好處。

“確實如此。”

朱明忠知道,這是再正常不過的一種市場經濟迴圈。

“而且佃戶越少,其索價就越高,最後種田反倒就不划算了,自然也就沒有願意兼併土地了,不過……怎麼才能讓百姓願意移民呢?”

喜歡大明鐵骨請大家收藏:()大明鐵骨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為您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