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然聽到這個詞的時候,朱明忠還是忍不住有些詫異。詫異為何王忠孝也知道這個名詞。
片刻後才反應過來,現在的朝廷官員並不像滿清那個時候的官員,對於世界是一無所知。
他們同樣渴望瞭解著外部的世界。當然也包括日本,而且在另一方面,因為福建與日本的貿易聯絡很多。所以他知道這個詞倒也不奇怪。
想到那個已經自鎖國門的鄰居用“一國一城令”把大名的實力削弱大半,這確實可以加以借鑑,不過也不能完全借鑑。朱明忠笑說道。
“日本德川家康的這個辦法,倒也不錯,可以限制藩王的實力。不過,這一國一城,雖說不錯,可卻不一定完全適合南洋,畢竟,南洋既有熟地,也有生地,可熟地有土,生地有蠻,撫土招蠻,各有不同,自然要因地制宜……”
一句“因地制宜”實際上已經向他們三人表明了態度——陛下不反對封宗室於夷地。
陛下的鬆動讓顧炎武的心頭一陣激動,於是便試探著問道。
“那,以陛下看,這,若是分封,是行我皇明舊制,亦或是周制,或是漢制……”
“既然是夷地,那就不能再用只領兵,而不治民的舊制,畢竟,他們要撫招土民,令其歸屬華夏。”
沉吟片刻,眉頭緊鎖間,朱明忠已經在心裡作出了一個決定。
“也不能用漢制,若是用漢代的郡國制勢必需要向各藩派遣官員,這必定會引發朝藩權爭。中央官員與藩王爭端一起,必定有一方謀權,一方削藩之故,自然會重蹈封國起亂的覆轍,而且派遣官員會加大朝廷的開支。”
為什麼官員們會主張削藩?就是因為他們是夾在皇上與藩王之間,做起事情來自然是束手束腳,感覺備受牽制,尤其是受到藩王的牽制,而且與藩王之間也會因為權力的分配而不斷髮生矛盾。在這種情況下,他們自然主張削藩。
說白了,也就是為了獲得更多的權利。為了從藩王的手中把權利得到自己的手裡。這正是漢代郡國制最大的不足。
在猶豫之間,朱明忠斷然說道。
“朝廷除了向諸藩派遣史官掌邦國之志以外,不在諸藩派遣任何官員。其國不能自主,封建又有何意?”
其國不能自主,封建又有何意!
這句傳到三人的耳中,只讓他們三人無不是心頭一驚,儘管張煌言、顧炎武、王忠孝他們三人都不同程度上支援分封制,但是他們的觀點卻不同,張煌言主張的是恢復開國初的大明祖制,也就是“惟列爵而不臨民,分藩而不賜土”的。有別於周、漢的分封制。而顧炎武則主張漢制。至於王忠孝則傾向於日本的“一城一國令”,藩王可以領兵,甚至可以理政,但只有一城之地、一城之兵,一城之稅,自然也就不可能再對中央造成任何威脅。如此既可以達到屏衛中央的目的,又能令他們的力量都在控制之中。
而現在,陛下的決定,顯然是完全出乎了他們的意料。
因為陛下決定行周制!
“陛下,行周制……”
“行周制,我大明,同樣也是天下共主!”
已經做出決定的朱明忠繼續說到。
“天下只有一個天子,就是大明的天子,是天下的共主,至於各藩,就是我大明的藩屬,但絕對不是諸侯國!”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絕不是諸侯國!
陛下的這句話,讓張煌言、顧炎武三人皆是一愣,他們很難理解,什麼是藩屬,什麼是諸侯國。
“這藩屬可以內政自治,也可以制定自己的法令,也有自己的軍隊,但只有大明才有宣戰……”
之前王忠孝提及土客衝突官府扮演的角色時,朱明忠首先想的就是英國建立的殖民帝國中,英國在那些自治領中所扮演的角色,相比於幾乎完全自主的諸侯國,一個改良的自治領的模式,反倒更適合“大一統”的分封。
“陛下,是想以此來阻止諸侯紛爭吧。”
王忠孝立即道出了陛下的想法,就在他想要繼續說話時,突然覺得一陣心慌耳鳴。朱明忠早看見了,連忙問道。
“長儒,你臉色有些不對,是不是不舒服。”
王忠孝勉強笑道,
“老了就容易添病,不妨事的。”
可是那臉色,卻依然極為難看,朱明忠連忙吩咐侍從請太醫,同時勸止他,讓他好好休息。君臣之間的對話自然也就結果了,當天晚上,正批閱摺子的朱明忠得到侍從的稟報——次輔王忠孝去世……
在知道這個訊息之後,朱明忠在很長時間內都說不出話來,他只是靜靜地坐在那裡。在這一瞬間,他想了很多。想到了當初為何會以他為內閣閣臣,也許是為了平衡。但在另一方面,他的保守同樣也在牽制著自己的激進。
沉思片刻之後。朱明忠拿起了筆,然後於紙上寫道。
“文正。”
喜歡大明鐵骨請大家收藏:()大明鐵骨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