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04章 劃時代的發明

“你試試?”

在接連試放了數銃之後,邵武傑驚訝道。

“陛下,我敢說,這必定世界上最完美的火銃!臣估計它應該可以從五百尋外就能放銃,如此一來,那怕就是騎兵也不可能衝破步兵的陣線,他們根本就沒有機會殺到步兵眼前。”

放下火銃的時候邵武傑的語氣顯得有些激動,作為軍人,他當然知道,這種射速不遜於滑膛線的線膛銃所帶來的改變,它甚至會改變戰爭。改變戰爭的形式。

在邵武傑提到騎兵的時候,朱明忠自然想到了另一個時空中,米尼彈一投入戰爭就改變了戰爭,當然也改變了騎兵戰術。

“騎兵?”

唇角輕揚,朱明忠笑道。

“在它的面前,騎兵是不堪一擊的!”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這種自信源自於對米尼槍的瞭解,手指輕輕的撫摸著這支外形與p1853極為相似的線膛槍,朱明忠頗為得意的說道。

“邵上尉,相信我,從現在開始,戰爭已經被它改變了!”

它會改變戰爭。

在興乾六年歲末的時候,經過多次試驗之後,在五軍都督府的要求下,清河的兵工廠開始轉產線膛銃,當然,線膛銃的生產並不是一帆風順的。首先,其銃管與過去用熟鐵製成不同,由於鋼鐵技術的進步與精鋼產量的提升,在六年式火銃便開始徹頭徹尾的採用鋼材作為槍管加工的主要材料,儘管這種鋼材依然只是軟鋼,但是相比於熟鐵更難加工。鋼製銃管所以變得比較容易生鏽,因此火槍在發放部隊之前通常會將槍管烤藍處理,因此六年式火銃的銃管一般都發黑,而不是過去那種熟鐵的亮澄澄的銃管。

材料上的變化倒是其次,而滑膛改線膛本身就不是一個小問題,這不單關係到加工硬體,包括車床在內的技術水平,更與技工有關,對於那些剛踏進軍工廠的門就開始加工滑膛槍管的技工而言,給所有火槍刻上規範統一的膛線,本身就是一種考驗,即便是有專注的膛線拉床,但是對於銃管、膛線的精度都有著其要求,兵工廠裡的工人們在適應著新的工作條件,也必須要忍受不了監督人員越發苛刻的加工要求,結果直接導致生產無法維持穩定,線膛銃的供應完全無法滿足軍隊的要求。

按照最初的計劃,清河、本溪以及廣州三家官營兵工廠,在興乾六年十月完成裝置改造,開始試產,從興乾七年正月開始,每月生產一萬五千支,然後開始解交各地明軍,首先換裝的將是明軍的主力精銳部隊——在六個月內,將會有十萬支火銃裝備明軍。但實際上,三家兵工廠的產量,不過只有區區七千只,較低的產量直接影響到了軍隊的換裝。甚至有不少部隊,只有興乾八年歲末才換上六年式火銃,而大明的兵工廠使出吃奶的力氣也沒能讓陸軍在興乾八年全面列裝線膛槍,至於完全完成換裝,一直到興乾九年才完全,而在這地過程中,飢不擇食的陸海軍甚至向民間兵工廠訂購了15萬支線膛銃,這也開啟軍隊向民間企業大量購買武器的先河。

當然,對於興乾六年的朱明忠而言,他當然不知道,線膛銃的生產會碰到那麼多的問題,於他來說,他所看到的只是其效能上的優異。

身為穿越者的朱明忠,所掌握的不僅是數百年後的科技,更多還擁有未來的數百年來人類社會所凝聚起來的經驗。在很多時候,往往這樣的經驗甚至比科技更能發揮出作用。

幾乎是在他以皇帝的身份,要求大明的兵工廠開始轉產這種可以改變戰爭形態的武器時,他同樣還向兵工廠提供了一些建議,而這些建議大都與武器裝備的研發有一定的聯絡,比如“可否將手榴彈拉火繩轉用於火炮取代引火管”,這個建議看似不怎麼起眼,但是卻可以將過去火炮點火兵需等待半秒左右才能發炮的時間縮短到了瞬間,從而進一步提高了炮兵部隊的戰鬥力。而這正是憑藉著超越時間的經驗。有時候,正是這些看似並不怎麼起眼的建議,讓大明在某些方面實現了跨越式的發展。

在進入興乾六年臘月的時候,置身於“格物殿”中的朱明忠,他看著案前剛剛繪製完成的圖紙,他的神情中帶著一絲猶豫不決。

“會不會有點拔苗助長了?”

又一次,他這麼嘀咕著,儘管今年,大明已經進入了蒸汽時代,在短短不到半年之中,就已經先後有數十臺蒸汽投入使用,但是,這會不會太快?

儘管對蒸汽時代充滿了期待,可是此時面對著圖紙上的發明,朱明忠不禁有些猶豫了……

喜歡大明鐵骨請大家收藏:()大明鐵骨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為您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