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總督的口中聽到這句話後,方膏茂驚詫的說。
“200萬移民!這,這豈不是要把陝西移空?”
方膏茂之所以會如此詫異,是因為就他所知陝西人口最多不過三百萬,幾十年的戰亂,再加上清虜在過去的幾年間,殺盡陝西色目,盡擄其女子為婢,現在陝西頂多只有三百萬人,遷走兩百萬之後,陝西還剩下多少人?
“323.65萬!這是目前陝西的人口數量。”
看著方膏茂,這位同宗的晚輩,方以智道出了一個數字,然後繼續說道。
“之所以要遷出6成的百姓,尤其是陝西北部的百姓,是因為那裡的土地經過數千年耕種早就貧瘠非常,即便是風調雨順,一畝所得不過一兩鬥,當年陝西百姓之所以鋌而走險,除了天災之外,這土地產出微薄,恐怕也是其中原因之一。”
然後方以智又說道。
“當年甲申天變後,本官被迫於各地遊歷,亦曾入陝西,以瞭解當地百姓為何鋌而走險,紛紛成匪成寇,除去持續多年的天災之外,最讓本官感嘆的是恐怕還是關中土地貧寒,遠超出時人想象,秦漢時關中富庶關東難及,即便是到唐代,關中亦還算富庶,可千年間其土地卻是日益貧瘠,即便是百姓努力積肥,亦不足滿足生產,其土地產量也是日益減少,同樣的一塊地,於秦漢時,一畝所出可達一石,而到現在卻只兩三鬥,少者甚至只有一兩鬥,即便是風調雨順,其產量仍然像數十年前一樣,未見增加。明天還是照樣。一年到頭總是如此。百姓守著那些貧瘠土地的生活真是算苦到家了。若是再遭天災,那種地方是萬萬不適合百姓生存的,我想這種的現狀並不只限於當年我考察的一處。大半在陝西各地都是如此,所以,陛下才意於根本上解決問題——盡遷陝西之民!只有將他們從那裡遷到東北,才能從根本上改變他們的生活,讓他們過上好日子。”
方以智並不知道,這種“異地搬遷”的“扶貧”措施,是朱明忠借鑑後世的經驗,只不過與後世把百姓從不適合生存深山遷出不同,這個時代得益於土地的遼闊,所以他可以用更為激進的移民,把整個區域內的百姓遷往土地更為肥沃的地區。
“久耕而地貧,這是千古不變的道理,即便是在江南,嘉靖年間一畝尚可收一石,到了現今,一畝不過五六鬥而已,難道因此就要把江南百姓盡遷於異地?”
看著總督,方膏茂的語氣變得有些激動,
“將有些地方的百姓遷出沒問題,遷出一部分百姓也沒有問題,但像這樣盡遷當地百姓,豈不會令當地為之一空?那延安往北就是蒙地,這漢民空出此地,勢必會令蒙韃南下,到那時,這陝西豈不就成了另一個東北?”
對於23歲中舉人的方膏茂來說,如果不是因為受五弟方章鉞丁酉江南科場案的牽累,他不會被流放寧古塔,當然也不會像現在這樣,在方以智這位同宗長輩的照料下進入官場。不過對方以智心懷感激,但並不意味著他是唯命是從的人,在很多時候,他都有自己的主張,這也是方以智對其頗為重用的原因之一。
“還請制臺上奏陛下,陝西移民萬萬不可如此一旨盡遷,以下官之見,若欲遷移民陝西百姓,令其一改貧苦生活,不妨效仿國朝洪武所制的徙民條例,按“四口之家留一;六口之家留二;八口之家留三”的比例遷徙,如此,方才不至於令渭河以北盡空,到時候為蒙韃所乘……”
“韃子……”
冷冷一笑,方以智看著方膏茂說道。
“他們還沒有那個膽量,況且,將那裡的百姓遷出,並不是要把當地盡數都空出來,對此,陛下在幾年前,就已經有了定計,此次西征,榮立軍功者甚多,所以陛下有意以陝西土地封賞有功官兵,這麼說吧……”
指著牆上的地圖,方以智說道。
“從陝西遷走200萬人,差不多也就是40萬50萬戶於東北,到時候,四省每省十萬戶,如此四省人口既可六百萬之多,再有十年之功,東四省人口將不下千萬,如此,東北可定,至於陝西,將會安置十萬在鄉軍人。有這十萬軍戶在陝西,誰都奪不走那裡,韃子又怎麼可能進得去?”
安置十萬在鄉軍人,對於那些軍人的作用,方膏茂自然非常清楚,東北正因為有那些退役的在鄉軍人,才讓東北平靜如此,現在除了地多人少之外,與內地各省倒也沒有什麼區別,但是他未免沒有另一方面的顧慮。
“可是,即然那裡的土地貧瘠,每畝所出不過兩三鬥,將土地分予有功官兵,只恐怕他們的生活亦會相對艱難,如此,豈不會令其心生怨言?”
“這個嘛……”
方以智沉吟片刻,然後說道。
“想來,陛下必定已有良策解釋了。”
喜歡大明鐵骨請大家收藏:()大明鐵骨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