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後他又刻意壓低聲音說道。
“聽說,是要給他們分勳田了!”
一聽到到分勳田,張國東的眼睛微微一睜,然後默默的說道。
“嗯,應該是,你看吧,要不了多長時間,肯定就能輪著咱們。”
正像張國東猜的那樣,很快就輪到他和戰友們了,在接到去上課的通知時,張國東注意到即便是先前毫不在乎的李得勝,也是拿著本事,帶著鉛筆,顯然大傢伙都了準備,那本子和鉛筆肯定也都是最近剛買的,一個個都顯得很是認真,畢竟,這可是關係到他們的生計將來。
在軍隊中他們多少都聽說過軍隊勳田分賜的一些規矩,其中的一個規矩就是種植、養殖要按官府的安排,就是不能夠擅自改變種植的作物,至於為什麼,他們當然不知道,但是反正聽說這些人但凡是分田的官兵,都是遵守著這樣的規矩,而且他們的日子大都過得很不錯。
手中拿著筆,李得勝甚至連大氣都不敢出,唯恐自己漏了什麼,他是家中的老三,當上兵對他而言,是命運改變的機會,可以得到屬於自己的土地,那怕就是沒軍功,有一塊麵積不大的土地,總好過沒有土地不是?
“在坐的,有多少人是莊戶人家出身?”
穿著軍裝的教員話聲一落,下面黑壓壓的興起一片手,絕大多數士兵都是莊戶人家出身。
“既然都種過地,我就問一下,大家知道這好地、孬地的區別在什麼地方?”
“就是水,靠水的地就是好地,離水遠的就是孬地……”
“還得有肥,有的地就是不上肥,那地也能收上幾鬥糧食,有的地上一輛肥,也就是一兩鬥……”
大家你一方我一語的說話時,教員只是笑而不語,最後他在黑板上寫個“水”、“肥”兩個字,最後又寫下了“地力”,然後才說道。
“其實,歸根結底,還是地力。在先秦的時候,為了養地力,避免耗盡地力,所以實施輪作……“不易之地,歲種之,地美,故家百畝;一易之地,休一歲乃複種,故家二百畝;再易之地,休二歲乃複種,故家三百畝”。這裡的“易”作更換、輪換講,即在耕地與休耕地間進行輪換。休耕期越長表明土地質量越差,“地美”則不需休耕……”
在介紹著先秦的輪作後,他又繼續說道。
“後來地少人多,便不再實施輪作,從輪荒制到連種制,在土地連種制下,休耕被廢棄,土地連種制度是為“盡地力”,以最大限度提高糧食產出。為保證土地能為作物連作提供足夠的支援,大家會積極運用各種技術手段養地,“糞田”就是最普遍的做法。用糞施肥的作用是“變薄田為良田,化磽土為肥土也”……”
教官在上面講解,大家在下面認真的記著筆記,過去,他們只是知道種地就是這麼種,但卻不知道為什麼這麼種,很多都是祖輩傳來的規矩,而現在教官則告訴他們這一切的原因。
儘管看似枯燥,可他們卻也學到了許多東西,什麼“三圃制”,什麼種苜蓿、大豆等作物養地,諸如此類的聞所未聞的東西,一一透過教官的講解告訴他們,讓他們知道這些耕作方式的好與壞。
當然還學習瞭如何選種、育種等一系列的知識,至於畝產數千斤的紅芋,也讓他們覺得有些新鮮,紅芋不像土豆,紅芋可以曬乾,可以用來餵豬,豬肉賣的更貴……
過去,許多需要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時間,才會擴散的農作物和耕種方式,在這個課堂上被散播出去,而到了最後,教官卻又反問道。
“想必,大家肯定都好奇,為什麼這營外的上百萬畝田地,就這麼任由他荒著吧?”
陝西的千萬旗田,現在都變民了荒地,這確實讓人有些驚訝,尤其是這些士兵,按過去的辦法,估計早就組織官兵開墾荒地,然後再把地分賜給官兵了。
“其實,陝西等地自己唐朝之後,一直在不斷的荒地,許多曾經的山林、草原都被開墾成了農田,可是結果怎麼樣呢?不過就是越窮越墾,越墾越窮!”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教官看著那些有些迷惑不解的戰士。
“之所以如此,其實,還是因為地力……”
轉身在“地力”兩字上重重的劃了一圈,然後他又說道。
“有一句話叫因地制宜,這陝西,尤其是陝西北部的土地,本身就不適合耕種,其土地肥力差,即便是開墾成農田,不過一兩年,地力也就耗盡了,即便是上上幾車的肥料,收成也很差,所以才會陷入越窮越墾,越墾越窮的怪圈。”
聽著臺上教官的講解,張國東有些迷惑,他看著記在本子上的文字,許多知識都是他過去不曾知道的,但是和陝西有什麼關係呢?
“……所以,相比於農業,更適合陝西的是牧業,也就是廣泛種植牧草,然後飼養綿羊,這也是將來你們如果分配到的勳田在陝西的話,所需要從事的行業,其實,相比於種地,飼養綿羊無疑更為輕鬆一些,而且收益更高,一畝苜蓿地可以養兩隻綿羊,而一百畝就可以養兩百隻,兩百隻綿羊每年可以剪毛10斤上下,兩百隻產毛不下兩千斤,至於收入嘛……”
在聽到每年能有上百兩的收入時,大傢伙無不是驚訝的睜大眼睛,在教官又向大家介紹著綿羊的時候,在他們的眼睛,綿羊立即變成了一個個銀羊,渾身都是銀子的羊。
不過,在想象著將來在自家的勳田上放羊時,張國東自然而然的想到了那些本地的百姓,或許,他們可以有一百畝、兩百畝的勳田,可以靠養綿羊為生,但是這些一家只有二三十畝地的本地百姓呢?他們怎麼辦?
喜歡大明鐵骨請大家收藏:()大明鐵骨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