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三桂放下茶杯,轉了一個話題。
“貧僧三年前於中都時,曾有幸得見龍顏。”
妙澄法師如實的回答道。
“陛下是天人之資,當年流落民間,十數年臥薪嚐膽,方才中興大明,先皇帝在天之靈看到大明中興,亦能暝目了……”
妙澄法師聽吳三桂這麼一說,便說道。
“今日大明能夠中興,全是陛下之功,如今大明已經是盛世,百姓更是安居樂業,實是數十年未曾有之盛景。”
“嗯。”
吳三桂略為點點頭,說道。
“雖說我身在天竺,可卻時常關注大明,大明今日盛景,實在是讓人神往,陛下是明君,得此明君,實在是大明百姓的福氣。”
妙澄法師萬沒想到,吳三桂居然會說也這番話來。
顯然,這超出了他對吳三桂的認知。
“我知道這天下人一直記恨著我,恨我當年引清軍入關,可是,法師,當年吳某之所以引清軍入關,確實是為了報君父之仇,誰曾想那滿清卻鳩佔鵲巢,如此……我今天把實情告訴你,他日若是法師有幸再見龍顏,可告訴陛下,吳某人從不曾敢忘先帝之恩,吳某雖釀下天禍,但卻一日不敢忘記自己是漢人,是明臣,只待時機成熟,既會重新起事,歸復大明。”
會客廳裡的氣氛驟然凝重起來。兩人初次見面,吳三桂居然會跟自己談這樣的往事,這是妙澄法師始料不及的。關於甲申年吳三桂引清軍入關一事,在國內早就已經有了定奪——他是漢奸。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這一點,是鐵的事實,是沒有辦法扭轉的。儘管一些人為其辯解什麼,吳三桂不像其他漢奸那樣甘心為滿清走狗,動輒為其屠城。但是如果沒有吳三桂引清軍入關,又豈會有後來的屠殺?
吳三桂自己是沒有動手屠殺,可間接死在他手中的百姓豈止億兆!
妙澄法師對於這一切,也有他自己的認知,他當然也知道,吳三桂在內心深處未必曾甘心臣服於滿清,但他同樣知道,吳三桂是一個極為現實的人,他的臣服更多的是為了個人利益,即便是將來反叛同樣也是。
“當年人們都認為吳某人引清軍入關時,就已經與清軍勾結。其實,我是受了天大的冤枉。”
吳三桂端起桌上的茶杯喝了一大口,然後將杯子重重一放,繼續說。
“真相是這樣的。那年先帝命吳某入關勤王,天下各路大軍聽旨不動,唯我領兵棄守寧遠,率領軍民撤入關內勤王,只是因為十數萬眷民隨軍,所以動作遲緩……後來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李賊佔了京城,先帝殉國。當時我應該怎麼辦?我受皇上大恩,理應效忠皇上。可陛下已經殉國,我該如何辦?事情來得這樣突然,我一時不知如何應對。於是說,我吳家世受大明大恩,陛下殉國,吳某人必須要報君之仇,而那李賊領兵十數年正欲討伐吳某,吳某兵力單薄,這時多爾袞派人來訪,稱願意出兵助我,當時,吳某人就如同病急亂投醫的病人一般,雖明知是穿腸毒藥,卻也只能吃下這藥。當時那多爾袞更是允諾,只待助我奪回京城後,待太子登基,只要許其和約,大明與其約為兄弟之國,除此之外,別無他圖……誰曾想,吳某卻中了他的奸計……後來吳某人與心腹商量良久,苦無好辦法,當時只有一個選擇,要麼與多爾袞決裂,可當時吳某的麾下兵力薄弱,如何能與其決裂,所以只能暫時忍辱負重,一面追擊李賊,一面尋找機會,再後來,天可憐見,陛下於江南起兵,不過數年,便中興大明,趕走了滿韃。只是吳某罪孽深重,實在不敢乞求世人原諒,只能遠逃天竺了……”
妙澄法師仔細地聽著,心裡卻能聽出來,吳三桂在為自己開脫,如果他真的忠心大明,為什麼後來要往雲南拼死進攻晉王?逼得永曆帝只能遠逃至緬甸?
當然,這個念頭他並不會說,畢竟,對於吳三桂,天下早就有公論,他是漢奸,這一點,無從可辯。
儘管明知道吳三桂有意為自己開脫,但既然他主動談起此事,何不趁此機會核實一下,這是一樁必將載之於史冊的大案子,弄清楚是非常有意義的。
妙澄法師說道:
“剛才聽將軍說起那樁舊事,儘管貧僧身在五行外,但此事卻也是我大明之一段公案,後世人必定想要弄個明白。依大人所說,當時,大人之所以引清軍入關,並非是你一主而為,而是受薊遼總督王永吉之命?”
“法師,確實如此。”
吳三桂斷然說道,然後又長嘆道。
“薊遼總督王永吉派吳某的副將向清國借兵,要求他們從喜峰口長城一線由北向南與自西向東的關寧鐵騎兩線作戰打擊闖賊,但當時吳某求戰心切,一心想要報君父之仇,所以改為自山海關出兵聯合進攻,如此……卻中了多爾袞的奸計。”
妙澄法師想,吳三桂說的可能不是假話,薊遼總督王永吉借兵,確實也是事實,他們都沒有想到,後來多爾袞會“背信棄義”。倘若不是他們借兵,說不定李自成早己登上大順皇帝的寶座,君臨天下了。
可李自成總好過滿清吧!
至少沒有剃髮易服,沒有異族的奴役!
“法師,他日若是有緣,請你轉告陛下,臣所犯之罪,實在是罪孽深重,從不敢乞求陛下原諒,只是臣所領關寧軍,當年曾為我大明衛邊數十載,只請他日陛下發兵天竺時,放過他們一條生路!”
吳三桂這幾句話,說得妙澄法師只是一陣驚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