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36章 人才

1670年的大明,儘管從歐洲引進了大量的西方科學成果並聘請了數以百計的西方學者,甚至就連牛頓那位大牛,都成了清河書院的“牛博士”和他的初戀情人在那裡過上了幸福生活,併成為大明知名的學者。

但是在另一方面,這個時代是科學的矇昧時代,世界科學發展也正是從這個時代開始奠定的,所以在教育上,儘管有著領先世界三個多世界的見識,可是朱明忠與這個時代的人們一樣,仍然處於探索階段。

畢竟,許多領先於時代的知識,對於這個時代而言,並沒有太多的意義,在很多時候,在與這個時代的學者們交流的時候,朱明忠往往不過只是透過他們瞭解時代的學術水平,然後有針對性進行一些提示,而不是一味的將二十一世紀的知識傳輸到這個時代。

“社學是基礎,透過開設手工課和農技課,可以讓學生掌握一些手工技巧,掌握更先進的種地技術,如些會對他們的生產有幫助,至於縣學、府學,他們需要接觸一些工科、商科以及農科的知識,如此將來他們才能有人嘗試著選育良種、改良農具……”

陛下的建議,讓沈佺期深以為然的說道。

“陛下所言甚是,目下百姓皆言家中子女於社學所學用途極為有限,所以,若非是官府督促,有不少人不願意讓子女入社學學習,不過要是男子能於社學中,學會如何選種、如何耕種,如何施肥,女子能於其中學習織布、織線衣、織綢等的技術,把男子變成田間的種田能手,把女子變成紡紗織布的巧手,到時候,百姓自然樂意讓子女進入社學。”

先是分析了一遍陛下建議的好處,然後沈佺期又恭維道。

“如些社學必定大興。陛下英明!”

不過沈佺期的恭維讓朱明忠的眉頭一跳,他建立社學的目的,可不是為了固化“農耕女織”,興辦教育的最終目標是為了很多年輕人透過讀書得到新工作,脫離了土地的束縛,那些年輕人,未來會到城裡的商號、工廠當學徒,當然也會前往分封諸夏。

不過,轉念一想,在現代工業的衝擊下,這種所謂的“實用技術”又能夠持續多長時間呢?而在另一方面,透過社學傳播先進農技,對於大明的農業生產將會產生很大的幫助。

“也不盡然如此,學習農技,是因為在農村有五成的農民,實際上並不會種田,他們儘管種了一輩子的田,但是卻不知道如何選種,如何耕種、如何除草,所以,他們雖然同樣的種田,投入同樣甚至更多的勞力,但是土地的產量卻很有限,相比之下,村中的“田秀才”……”

朱明忠特意強調道這個名詞,過去他並不知道這個名詞,但是早先卻從報紙上知道了這個名詞,知道“田秀才”厲害的地方。

“那些田秀才往往都擅長這些,他們在留種的知道,知道應該留下什麼樣的種子,知道什麼樣的種子產量高,知道何時施肥、灌溉……”

言道著那些田秀才的長處,最後朱明忠說道。

“這些田秀才往往就是憑藉著這些尋常百姓所不懂的知識,讓他們的土地產出更多,獲得更多的利益,不能夠再讓他們像過去那樣敝帚自珍,要想辦法,把這些藏在田秀才的肚子裡的農技都掏出來,然後彙編成籍,再傳播開,沈佺期……”

看著沈佺期,朱明忠突然說道。

“如果朕沒有記錯的話,上海的徐家同樣的種地,一畝地產出比周圍的百姓多出一兩鬥開外,憑的是什麼。憑得是徐家家傳的種田巧技,如果把這些巧技推廣到全大明,大明的田地增產又豈止千百萬石?”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朱明忠所指的徐家,就是上海徐光啟的後人,當年徐光啟就擅長農技改良,古往今來,像那樣的農政專家又豈止一人,只是受限於種種原因,那些技術的傳播是極為緩慢的。這正是古代技術傳播的限制性,可如果能夠透過社學去推廣,勢必將會改變這一切。

“社學不僅可以推廣這些的農技,而且也可以蒐集農技,可以進行技術蒐集,然後再由相工部負責整理,歸納。”

現在大明的工部類似於農工部,其同樣也負責農業,這是興乾後六部改良其中一點。在說出這句話的時候,朱明忠的眼前突然一亮,他立即想到了在過去幾年間書院的改良,其最大的特點就是新增課程從以人文學科為主到以自然科學為主,這正是各國大學的發展必由之路。

歐洲最早的大學教的是宗教,後來增加了哲學之類的人文學科,而中國最早的大學教的是儒學。而歐洲由於遠洋航行、掠奪殖民地、發展經濟的需要,在大學中增設了自然科學的教席;近代科學的產生與發展,為歐洲在大學中增設自然科學的教席創造條件。

現在大明所走的道路,不也正是如此嗎?無論是書院亦或是縣學、府學其中的自然科學不都是隨著社會的發展一點點的增加嗎?現在最重要的不是透過普及教育讓國人都成為科學家,而是透過普及教育要讓更多的少年兒童接受教育,識得幾個文字,掌握一些數學、地理、歷史、法律還有自然科學方面的基本知識,當然要是對他們的生產生活有幫助的話,那自然更好。

喜歡大明鐵骨請大家收藏:()大明鐵骨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為您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