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實,像大哥說的那樣,在利益的驅使下,任何事情都有可能發生。
沉默片刻,朱和嘉苦笑道。
“這正是父皇所擔心的!”
但是父皇最擔心的是什麼?
凝視著大海,朱和域突然開口說道。
“記得父皇說過,他害怕的從來都不是什麼亂臣賊子,因為亂臣賊子,可時隨時誅之,他最害怕的是忠臣!”
朱和域用的語氣中帶著些許嘲諷,
“因為忠臣永遠會擺出一副大公無私、事事為國的模樣,他會站在道德的致高點上,他會用人民的名義去索求一切,如果統治者拒絕,那麼統治者就是暴君、獨夫,而忠臣永遠都是慷他人之慨!”
“虛偽的道德最可怕,虛偽的崇高最無恥……”
苦笑著,朱和嘉長嘆道。
“就像舊時黨爭,個個皆君子,看似為國計,可實則各懷鬼胎,東林君子如此,小人亦是,閹黨小人如此,君子亦是如此,無論君子小人,他們的眼中只有權力,至於所謂百姓……不過只是他們爭權奪利的藉口罷了。”
“所以,古往今來百姓才是最可憐的,世人皆假名百姓,而百姓又有誰人在乎,所謂在乎,不過就是示恩於百姓罷了。”
搖著頭,朱和域凝視著遠方說道,
“在將來削藩一事中,他們同樣也會假借民意,並以此驅使朝廷為其所用,即便是那些勳貴也有可能倒向他們,因為利益。”
在說出這番話的時候,朱和域又繼續說道。
“利益……統一無關稅的市場,對於那些勳貴而言,是有利的,畢竟,他們一直都是工商業最重要的投資者。”
與任何時代不同,大明的勳貴們並沒有把資金用於土地,當然這既是因為國法的限制,同樣也是因為土地的收益不多,相比於土地,工商業可以帶來更為豐厚的回報,甚至有勳貴投資紗廠,一年獲得數十萬的例子,一年所得便相當於過去累世所得,正是在投資工商業的高額回報下,他們才會紛紛投資工商業,即便是外行,也會購買企業的股票。而不是把金錢凝固在土地之中。
“是啊,對此父皇是鼓勵的,相比於讓勳貴們把剩餘的資金投資土地,讓歷代土地兼併即便於大明上演,並且愈演愈烈,父皇更希望他們把資金投資於工商業,按照父皇的說法,就是無工不強,無商不富。他們每創辦一家工廠、一家企業,不僅可以讓國家富強,國家可以從中課稅,而且還可以吸納大量的百姓進入工廠,如果不是因為工商業的發達,也許,現在中都以及大明的任何一個城市,都會像歐洲一樣,遍地的乞丐、流浪者。”
朱和嘉略點下頭,然後感嘆道。
“國家承平十七年,人口迅猛增長,而長子繼承未能更是令千百萬次子不得不離開家鄉,沒有工廠吸納這些剩餘人口,這些人除了一部分移民南洋之外,更多的人會變成流民聚集在中都、南京這樣的大城市周圍,在官地上會形成規模巨大的貧民窟。這些人口大都是無所事事。他們就會成為暴動的隱患,就像現在的歐洲,歐洲的城市為什麼時而發生城市暴動,就是因為貧民窟聚集著大量的無所事事的平民!”
“所以,工商業是吸納剩餘勞動力最好的途徑,現在我大明的人口已經超過一萬萬人,若是再加上南洋諸夏以各殖民的人口,早已經超過一萬萬一千萬人。沒有工商界吸納剩餘勞動力,國家肯定會陷入動盪不安!所以,無論在任何時候,大明都必須要發展工商業。”
沒有絲毫的猶豫,朱和嘉又看著弟弟說道。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移民,當然也是解決問題的辦法,實際上,現在那些遷入城市的人口中,儘管有一部分被工商業吸納成為工業化的勞動力,可他們即使是成為了工人,可是因為工廠主的盤剝削,往往也只能住在貧民窟中,也不過只是能溫飽罷了,就像在湖廣,工人的工資往往不超過四兩左右,即便是南京,也不過五六兩上下……”
大多數工廠的工資並不高,即便是這幾年民風趨奢的情況下,普通工人的工資並沒有得到實質性的提高,除非是那些技術工人,否則普通工人也就只是餬口罷了。
“確實不高啊,如果不是因為天下十幾年承平,再加上有廉價的南洋米,米價現在每石只需半兩銀子,比過去跌了足足一半,估計,那些百姓又要負擔房租,又要吃飯,恐怕日子過去的只會更艱難啊!”
朱和域的感嘆讓朱和嘉點頭道。
“所以,父皇才希望儘可能的多的往海外移民,當年南洋諸夏初封時,南洋漢人不過區區數十萬,而現在卻有多達七百萬之眾,其中的60都是過去十年移民過去的,現在諸夏各國,漢人越來越多,土人不斷教化,可即便是如此,仍然不夠,還是應該儘量的移民。”
隨後他的話峰一轉,指著港灣中的一艘移民船說道。
“所以,我才希望的你儘量建造更多的移民船,飛剪船,蒸汽船,人口不僅是未來晉國發展的根本,同樣也可以幫助大明減輕危機,畢竟,能否把國內剩餘的人口遷往海外,直接關係到大明的將來!”
喜歡大明鐵骨請大家收藏:()大明鐵骨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