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18章搜查崔宅

一面大理石影壁豎在當地,兩側擺放的盆景已被打碎,原本栽種在盆中的草木附著於影壁下稀薄的泥土,勉強生長。

大堂門窗均是半開,垂掛下些許蛛絲與灰塵。

方扶南徑自走到懸掛的中堂之下,上面所繪與平常人家所掛花鳥或壽星不同,是一幅塞外風景,畫上題著幾句流傳未廣的邊塞詩,詩意懇切而沉痛,或許是崔明遠自己所作。

“崔大人若是自盡,疑點重重,當時搜查重點自然放在來往書信、平日所記書劄之上。”方扶南隨手拂開中堂下小案上堆積的灰塵。

朱啟山抬手,“大人教訓的是,當時大人被調往平江查案,我等留在臨安勘察崔宅,確實將心思盡數花在搜尋往來書信之上,如今時日長久,只怕早已耽誤重要物證,下官慚愧。”

“並非你之過錯,不必自責。”方扶南示意身後小吏移開小案,取下中堂,“司中至今仍將此案作引罪自戕論處,反而不會教人疑心。至於崔大人留下的線索……你將畫卷取下,去碰牆上題詩處的字跡。”

小吏依言,碰落一塊與牆粉一般顏色的木板,隨後牆面上現出一個凹槽,不由驚呼,“大人,這裡有一個壁龕,裡面有……”

“一張未燒盡的紙。”方扶南從大堆灰燼中取出那張紙片,輕輕一笑,望向朱啟山,“你認為?”

朱啟山皺眉將壁龕細看一遍,搖頭,“這壁龕四周並無被煙火燻過的痕跡,龕內灰燼與這紙張也並非同一質地,卑職以為,應是紙張被焚毀一半後才移入龕內,並覆上其他灰燼以掩人耳目。”

“畫卷之後,壁龕之內,已隱蔽之至,何需再掩人耳目?”方扶南抖去紙張上的灰燼,上面的字跡清晰地呈現出來。

被燒斷的紙上,斜斜寫著幾句話。

“十餘年前,罪臣曾於塞外運送糧草,道中有失,累大軍戰事失利,臣萬死不能辭其咎。後僥幸得免,實乃承祁連長公主之惠,臣當收拾殘軀,勉力以報,然徐氏權傾朝野,舊事不能明。徐氏勢力,盛於平江,夙清異己於忠烈廟,此去平江任職,恐不能免,因藏書於此,乞後來者呈回皇庭。”

“這……”朱啟山看完一遍,震驚地抬起頭,“崔大人此書,語意凝練簡賅,只是不知被焚毀的部分……”

方扶南搖頭,將殘破的紙片捲起,又將繪著塞上風景的畫軸卷在紙張外,“不曾有被焚毀的部分。這不過是崔明遠的小伎倆,他留書時先燒毀數份,令徐家查探的誤認為他遲疑不敢留下痕跡,之後取出燒毀一半的紙寫完,移入壁龕內,又故意弄出不少疑點,將查探的人引到他處。”

朱啟山忍不住發問:“大人是如何想到中堂畫卷後另有玄機?”

他們查探數次,也曾掀起畫卷檢視,但並未發覺,或者說,並未著意去發掘牆壁上是否另有洞天。

“我已說過,一者,你們搜查時為的查崔明遠為何引罪自盡,並未往旁人殺害上想,因此不會去尋崔明遠是否留下線索指向兇手。”方扶南將畫軸交給小吏,“二者,崔明遠在平江任上‘自盡’前,曾留下一首絕命詩,詩中所言乃是自己塞上督運有失,於三司任中又貪贓枉法,因此畏罪自盡。”

朱啟山點點頭,“卑職也見過那首絕命詩,文法平平,但情真意切,筆跡也確是崔大人的,不是偽造。”

“你沒發現嗎?”方扶南再命小吏將中堂畫卷展開一角,露出那首邊塞詩,“看看這首,再想一想那首,你就能明白崔大人到死都想告訴我們的是什麼了。”

“……!”朱啟山連連搖頭,指著畫捲上的詩,一時說不出話來。

畫上題詩與崔明遠在平江所留絕命詩,用的是相同的二十八字,只是次序被打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