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二十四章 少女的蛻變

上世紀八十年代末,城市裡還沒有自選商場的概念,鄉村裡購物更是十分不便。

但是,每個村子裡,都會有一個具有“村級別官方”背景的賣百貨的鋪子,名叫“代銷點”。

“代銷點”顧名思義,就是村子裡“代替”鄉里的供銷合作社“銷售”商品的地點。

這類“代銷點”說是百貨鋪,其實除了油、鹽、醬、醋等老百姓必須的生活用品之外,商品少的可憐,根本沒有上百種商品,也就是十幾種老百姓常用的東西而已。

“代銷點”銷售的散裝醋,冬天是無灌裝到小瓶口的玻璃瓶裡的。因為存放在“代銷點”屋子裡醋缸裡的醋,和農村院子裡的水缸的水一樣,結了厚厚的一層冰,醋裡滿是冰碴兒。

而且因為有著“村級別官方”這個背景,“代銷點”銷售的商品質量差,價格高。村民們除非萬不得已,一般是不會在“代銷點”買東西的。而是在集日的時候去集市上集中採購。

尤其是村子裡的大姑娘、小媳婦們對於趕集,更是狂熱至極。

趕集的時候不僅能買到心儀的商品,而且還可能會遇到早已出嫁,久違謀面的曾經的閨中密友;甚至還可以看到附近村子裡帥氣、能幹的小夥子,從而促成一段姻緣佳話也未可知。

因此,每逢趕集的日子,女人們都會早早安排好家人的早飯,然後呼朋喚友,盛裝登場。

趕集,不僅僅是圍著灶臺轉的農婦們的購物狂歡節,更像西方貴婦們在碩大的客廳裡舉辦的舞會沙龍一樣,是這些農婦們的社交盛宴。

她們牽著手,熱情地聊著天兒。常年被陽光暈染的黑紅色的臉上堆滿了笑容。在笑意盈盈的笑臉後面,她們彼此窺探著對方,暗自揣摩分析著是自己過得好,還是對方過得更好些。

隆冬時節,正好是農民一年裡最清閒的時候;進了臘月,又是農民們一年當中最歡樂、最幸福的時刻。

“有錢沒錢,開心過年。”面朝黃土背朝天,在莊稼地裡辛苦勞碌了一年的農民,過年不僅是他們對自己勞動一年的成果的肯定,也是對來年豐收的期盼。

“忙臘月,鬧正月,拖拖拉拉到二月。”一個“忙”字,就是說農民進了臘月的門,就要開始為過年做準備了。

這天是臘月十六,臘月已經過半,還有十天半月就是除夕了,著急過年的農民早早地就開始從四面八方向集市上彙集。通往王童鎮的小路上,是陸陸續續來趕集的人。

太陽這才剛剛掛到樹梢兒上,王童大集上早已挨肩接踵擠滿了人。

有把雙手倒背在身後,穿著厚重的藍黑色棉襖,把旱菸袋別在厚厚的黑色棉布腰帶裡的老大爺。

他們因為經年超負荷的勞作,腰習慣性的彎了下去,他們面無表情地遊走在人群中間,看到心儀的東西,便湊過去,蹲下來,仔細查勘商品的優劣。

大集上更多的還是女人們。有裹過小腳兒的身材矮小的老大娘,異常“瘦小”的三角形的小腳兒,馱著她們或胖或瘦的身體,緩慢前行。

看著上寬下尖的的比例嚴重失衡的身體,真擔心她們會分分鐘會突然摔倒。

而那些年輕些的女人們,身材明顯健壯、高大了很多,她們大多都攜兒帶女而來。

孩子們像繽紛的蝴蝶,對什麼都充滿了好奇,在不同的攤位之間穿梭,惹來媽媽們陣陣呼喊。

“別跑!看車!”

“快回來!小心拍花子的把你拍走!”

艾燕選好了一個攤位,麻溜兒地卸下腳踏車上的大蔥。荊條筐成了現成的貨架。艾燕又剝開兩根大蔥,露出裡面白嫩粗壯的蔥白,選了個最顯眼的位置擺放好。

艾燕這才送了一口氣,笑著看了艾蓮一眼,坐等顧客上門。

艾蓮站在艾燕身後,看她賣大蔥。

艾燕儼然是一個精明的商販,她能趁顧客分神不注意的時候,把品相不好的大蔥悄悄塞到顧客挑好的大蔥裡;給大蔥稱重的時候,秤桿既不會低垂下去,也不會高高翹起,顧客既沒沾到什麼便宜,也沒覺得自己吃虧。既是最精於算計的家庭主婦也挑不出她稱上的毛病。

艾蓮呆呆地看著艾燕熟練的賣菜、稱重、收錢、找零。

艾燕在不忙的時候回頭看看艾蓮,臉上寫著充滿成就感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