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氏和趙氏這次也得了些賞賜,她們雖都存著自己的小心思,但並未和侯曼桃同流合汙,這也算是不易了。
趙氏為了彌補自己之前的罪孽,自請為毓寧那個無緣出生的孩子誦經祈福。
安氏卻是為了不落後於趙氏,不讓趙氏比她更得王爺青睞,同樣自請抄寫經書。
如此一來,陵王府中竟是前所未有的平靜。
而對於侯曼桃的下落,朱翊給出太僕寺少卿的解釋是,侯曼桃見自己的罪行被發現,鬱郁寡歡,自盡身亡。
太僕寺少卿生怕朱翊遷怒到他,自然也不敢提出異議。
而建文帝自然是對這些不聞不問,臣子的家事,他也不好過問。
燕王雖是為失去了眼線而惋惜,但也沒有太大的動作,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答案,這枚棋子就微不足道了。
這事剛剛過去,就又有一件事讓毓寧焦頭爛額。
聽說,西涼使者來訪,有意和親。
當今聖上並無適齡的公主,宗室之女又大多尚未及笄,要麼就是已然出嫁。
放眼宮中,竟然就只有朱翊之妹安儀公主合適。
但這個妹妹在朱翊心中的分量,整個大明王朝都知道,更別說這還是安王妃唯一的女兒。
安王府本就子嗣單薄,只得朱翊和安儀公主兩個孩子。
安儀公主又自小不在身邊,若是去和親,安王妃就是拼了這條命也是不肯的。
雖說大明國力強盛,用不著和親這條路,但西涼許下的好處,大明也不會白白放棄。
安儀公主正當妙齡,性情直爽,自然也不願意遠嫁。
此番若是回絕,不僅許諾的好處沒有,還有可能引起戰爭。
就算是大明不懼,可這等並無意義的戰爭還是要能免則免。
這些年來一直和北元周旋,也是耗費了不少心神。
按輩分,安儀公主也算得上是建文帝的姑母,自小一起在宮裡長大,感情也非比尋常。
只是若是要一個一國之君在國家利益和所謂姑母之間選擇,必定會毫不猶豫選擇保全國家。
可惜,不管怎麼樣,朱翊都不願意犧牲自己的妹妹,哪怕要整個國家做代價。
毓寧作為長嫂,自然要兼顧所有人的想法,不論是安王妃還是安儀公主乃至朱翊,更甚是毓寧自己,都不願見到安儀公主遠嫁。
毓寧無法,只得進宮去見上安儀一面。
若是現在能夠為安儀公主定下一門親事,西涼又沒有指定人選,想來建文帝念及安儀公主是安王唯一的掌上明珠,也定會網開一面。
安王為國捐軀,他也不好硬逼著人家女兒和親不是?
只是這難就難在安儀公主也是個倔強的人,說什麼也不肯就這麼隨隨便便定下自己的親事。
盡管毓寧再三保證,等這件事情過去了,大可以解除婚約。
但安儀公主非要找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