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一步一步往上爬
在最高點乘著葉片往前飛
任風吹乾流過的淚和汗
總有一天我有屬於我的天”
像張曉紅一樣的人有很多。
他們都從這首歌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找到了共鳴。
歌何以動人?
拋開技術不談,最重要的是從歌中找到了自己的故事,投射自己的情感,有了私人的寄託。
所以才會有年少不聽李中盛,再聽已是曲中人。
無疑,這首《蝸牛》就是一首可以讓男默女淚,不轉不是地球人的好歌。
這是一首勵志歌曲,但卻並不慷慨激昂,更不聲嘶力竭,它娓娓道來,就像對著樹洞在傾吐著心事,像是受傷的野獸一樣默默舔著傷口,但卻有一種於無聲處聽驚雷的力量。
在這個平行世界,沈月恆第一首搬運的就是jay的歌。
歌聲一出,果然溫柔了歲月,驚豔了時光。
其實不是沒有其他的選擇,關於勵志的歌曲,之前的那個世界還有很多,也都很經典。
比如《相信自己》、《追夢赤子心》等等。
但沈月恆選擇《蝸牛》,是因為作為一個80後,在他的青春中,jay有著特殊的意義。
自己有義務讓這樣一個天才的作品,在這個嶄新的世界,發光發熱,溫暖萬千人的心靈。
……
之前的那個世界,上世紀90年代雖然號稱樂壇黃金歲月,唱將輩出,天王天后群星璀璨,但在繁華背後,卻也有原創的不足。
大量經典歌曲的旋律都是翻唱自國外,所謂的中島美雪養活了半個華語樂壇,雖然是一句玩笑,但也道出了其中的無奈與尷尬。
直到jay橫空出世,以絕世之姿,天馬行空之想象力,汪洋恣肆之創作力,開一代樂風之先,讓華語樂壇有了最燦爛的顏色。
經典之作,不知凡幾。
這首《蝸牛》,算是比較小眾。
遠沒有《雙截棍》、《七里香》那麼街知巷聞。
但對jay來說,《蝸牛》具有特殊意義。
創作《蝸牛》的jay,還未正式出道,只能幫別人寫歌,心情未免失落,於是決定寫一首歌勉勵自己。
現在沈月恆把這首歌送給流浪歌手,顯然是很切題的。
當然了,《蝸牛》最正宗的讀法,一定是要讀成“瓜牛”的。
……
林東已經從原來的公司辭職半年了。
曾經他是技術公司高管,年薪六位數,衣冠楚楚,不論怎麼看都是成功人士。
但是他不想一輩子給人打工,在研究出一項關於交換機的新技術後,他要自己創業。
於是毅然辭職。
但創業哪有那麼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