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月恆笑了:“吃那麼多鹽,不怕齁死麼?”
“年輕人不要氣太勝!”
“不氣勝叫年輕人麼?”
“不要敬酒不吃吃罰酒!”
“對不起,我不喝酒。”
話到了這份上,不歡而散。
在回去的路上,那藝人總監道:“沈老師,雖然這演出我們不接,但沒必要把潘知樂得罪死了吧?他還是挺能上躥下跳的。”
沈月恆卻淡淡回答:“這樣的勢利小人,你只要阻擋了他發財的機會,那就是生死大仇了,所以後來我們是直接一點,還是委婉一點,其實都沒什麼差別。”
藝人總監想了一下:“但是這個潘知樂肯定會報復的,我們得提前防備一下。”
沈月恆笑了:“不用了,我能應付。”
藝人總監想了想:“是啊,以沈老師的戰鬥力,真不用我們班門弄斧了。”
……
果然,第二天,以潘知樂為首,他的幾個好友,開始黑沈月恆了。
“格調太低。”
“檔次不夠。”
“不登大雅之堂。”
“只顧一味的取悅聽眾,卻放鬆了對藝術性的追求。”
“很多歌曲,都是以社會熱點為主題的,這以一個新聞插曲的標準來看,馬馬虎虎,但是在音樂上,卻不夠純粹,反而是投機取巧,故意蹭熱度。”
“說玷汙了音樂有些誇張,但說是侮辱了音樂總是沒錯的。”
“沈月恆的走紅,是這個時代的悲哀,也是我們音樂的悲哀。”
“這是音樂素養的退步啊!”
“聽眾們,可以多聽聽一些國外的作品,你們會發現新世界的。”
“他的歌,我聽了就要洗耳朵。”
這眾口一詞的炮轟,讓很多人都表示意外。
不明白,沈月恆剛和王柏彬打完,怎麼又和這幾個樂評人打起來了?
沈老師真是精力充沛啊。
於是都等沈月恆的回應。
沈月恆還挺皮。
在微博上發了一段文言文:“某年某月,有樂棍潘某,以煤商之約相邀,言之鑿鑿已待許之。面拒,潘某怒,憤曰敬酒不吃。”
其實這段文言文並不難理解。
把他和潘知樂的矛盾都說出來了。
別出心裁的是,按照古代的訟棍,給潘知樂安排了一個樂棍的名號。
而一同釋出的歌曲,名字就叫《敬酒不吃》。
“有些人一吃飯就很喜歡敬酒
三杯酒下肚就能夠喚你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