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一白和大鬍子合作得其實挺不錯。
在《射鵰》劇組,他只是抓好自己分內的事。
拍戲上的東西全權負責,剩下的儘量不去幹涉鬍子。
幾個編劇都是他事先已經找好的,然後再和李一白磨合。
演員是大部分是鬍子挑的,李一白幾乎不發表自己的意見,能苟就苟。
一方面鬍子的眼光其實非常老到,挑的角幾乎都是最合適的,犯不上操那心。
另一方面,《射鵰》唯一需要換的楊康他已經換下來了,演員方面也沒什麼意見可提。
這麼一想,這導演當得還挺愉快~
除了演員,在拍攝上李一白也很替鬍子考慮,幾乎不會出現意外情況。
雖然最後還是超支了。
但兩人都覺得可以接受。
完成了這部戲,他和張記中算是建立了默契。
在天龍八部中,鬍子再次讓步,主動讓李一白找編劇團隊。
這事他接下了~
編劇很重要。
武俠片嘛,要觀眾評價高,拍得有觀賞性。
無非就是升級感,美女和裝biu時的融洽。
《天龍八部》因為是悲劇宿命這類的東西。
更要注重灌b,不然看起來有點悶,所以尤其要注重編劇。
另一方面,李一白又不滿足於做成只讓觀眾滿意快消品。
他還得實實在在挖掘裡面的文化因素,做成能經得起考驗的東西。
這就得下功夫了。
這版的編劇,李一白沿用了《射鵰》部分原版人馬。
史航和蘭小龍都被保留了,外加一個新人白一匆。
幾位編劇的分工完全不同。
史航古文造詣高,李一白就讓他將主要精力放到臺詞上,做文字編劇。
爭取讓臺詞做到簡單易懂,又不喪失古韻。
達到《射鵰》嘉興部分的內容就行。
蘭小龍是最對李一白胃口的,他擅長群戲,總能找到人物身上的高光點以及他們的高光時刻。
《士兵突擊》裡的許三多,史班長,老a,連長都很立體。
就連草原班上的幾個戰士,他都能給你弄得活靈活現。
一部戲想要弄好了,這種發掘人物閃光點的編劇一定要存在。
放在《天龍》裡,蘭小龍要做的就是加幾句臺詞。
把人物搞得活活的,讓觀眾感動得死死的。
還有就是喬峰聚賢莊大戰,少林寺大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