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記者們的問題丟擲腦海,李一白一行人也開始徒步前往拍攝場地。
雖說為了外景漂亮不穿幫不能離公路太近,但,為了節省製作團隊的體力和精力,這個拍攝地他最終也沒有選得太遠,離這邊也就一公里左右。
轉個彎,徒步十幾分鍾就到了。
還沒走進,李一白就能感受到這個地方的風景的確很有特色,花香四溢,綠草叢生。
正前方置景組已經搭好了一座鞦韆架,側後方有一根長繩,明顯是兩場不同戲份的道具。
不顧,他們也只是稍微看了一眼,也沒有多餘心思繼續欣賞風景。
劉包子要迅速去化妝師那裡補妝準備拍攝。
鬍子和馬忠駿則準備和李一白一起找攝影指導於珉商量具體拍攝事宜。
在此之前,他按照自己的習慣,先找自己的助理拿到劇本,一邊走路一邊仔細看了起來。
這是小龍女下山前獨自思念楊過的鏡頭,大概在八到九集左右,基本上就是個純過場,沒什麼難度。
要是從楊過的主視角出發,這場是不應該拍的。
之所以會拍,主要是為了豐滿小龍女這個人物。
他照著前世的記憶,依舊給小龍女設計了一段剛剛下山時不同世事“吃霸王饅頭”鬧笑話的戲。
但,選擇切入的時機和方法是個問題......
這裡就要提到一個概念了,從小說轉換成電視劇,其實最大的難度就是視角切換。
小說文字的視角往往天馬行空,切得又快又準。
就算你東一榔頭西一棒槌,只要寫得好,讀者也能迅速代入。
但畫面不行,因為太具體,兩邊的道具,佈景完全不同,你突然從一件事切到另一件事,或者一個人轉換成另一個人,中間如果沒有產生關聯,觀眾一定會一臉懵逼。
次數多了,或者切換過快,就很有可能讓觀眾產生厭煩感而換臺。
事實上,有很多看起來會大爆的劇最終收視不佳就是因為犯了這個毛病。
因此,聰明的導演都會想辦法搞定這種視角切換造成的潛意識邏輯混亂。
最簡單的例子就是鏡頭對準一個人的眼睛不斷放大,放大到只剩瞳孔,之後再逐漸縮小,這時候主人公已經變成另一個人。
如果是事情,就拿構圖或者環境做文章。
構圖一致,或者一盞燈,一個天黑,一朵白雲,找共同點和關聯點。
還有一種最簡單,適用範圍最廣,且用得最多的辦法:臺詞關聯。
在畫面轉換之前告訴觀眾下面會演什麼,比如上一場戲的角色提到一個名字,下一場戲就演被提到的這個人~
以上都不行?
那就畫面漸暗,再漸亮,簡單粗暴!
總之,就是要儘量使得這種切換“德芙”化,讓觀眾意識不到,“如絲般順滑”。
說到這裡,相信大家都已經明白了,“思念”這場戲其實主要是為“下山”服務的,順便交代一些人物心理動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