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三百四十六章 十二月京試

所以,《論語》和《經史》二科在京試中並不佔據過多的分數,如果《論語》和《經史》都得了甲等,而《策論》和《雜文》的成績稍有不足,就能讓名次掉到數百名之後。

可謂是失之毫釐,差以千里,不可大意。

京試科舉中最難的就是《策論》和《雜文》,《策論》是提出一個關於朝廷政治上的一個問題,然後由考生以自己的學問,圍繞著這個題目的中心點發表言論。

策論文章一定要符合實際情況,不能夠誇大其詞,不然文章寫得再怎麼華麗,也是極為浮誇的存在。

朝廷需要有真才實學的讀書人做棟樑,而不是隻會吹吹牛,打個草稿就能敷衍了事的。

雜文是散文的一個分支,是議論文的一個變體,兼有議論和抒情兩種特性,通常篇幅短小,形式多樣。

在科舉中要作者使用各種修辭手法曲折傳達自己的見解和情感,語言靈動,婉而多諷,是言禁未開之社會較為流行的一種文體。

雜文沒有題目,都是由考生自己給自己出一個題目,然後根據這個題目發表自己的見解。

題目取材多種多樣,可以抨擊當前時政、針砭時弊,可以是“小中見大”,從小處著手,再往大方向發展,也可以嬉笑怒罵成文章。

所以,雜文這一科目也極為考驗讀書人的眼界、目光、情懷、志向等等,所以早在科舉之前就要尋好題材,方能胸有成竹,下筆有神。

像這種雜文科目,許多的考生都會事先摸清楚主審官的興趣愛好,然後寫出“投其所好”的文章來討好主審官,這樣一來在審卷的時候,由於能夠和主審官產生共鳴碰撞,就會獲得很好的點評分數。

如果不符合主審官的口味,或者是比較低俗,就會被主審官嫌棄。

然而陸鳴並不是溜鬚拍馬之輩,他為人向來堂堂正正,光明磊落。

一篇文章可以反應出一個讀書人的道德品質,說不定雜文還存在這樣的一個特殊考驗,如果只想著迎合主審官的口味投其所好,也正好能反映出這個讀書人的為人處事見風使舵,阿諛奉承,實在是徒有虛名。

陸鳴先答《策論》,策論共有三道題目,第一道題的標題是“河道論”,講的是邳州境內由於是雨水氣候引起,有許多縣常年遭受水災氾濫,莊稼顆粒無收,成了朝廷最為重視的問題。

朝廷每年都會撥給河道府一定的銀子,用來治理河道,將雨水分洪引流到大江之中,同時修建堤壩,防止大水衝破毀壞良田。

然而即便如此,仍然還有許多地方被大水淹沒房屋和良田,那裡的百姓生活得極為艱難。

朝廷便派工部大臣親自前往督造堤壩,修建各種防禦,可還是會有地區遭受水災,又是讓人感到奇怪又是讓人可疑。

字裡行間總覺得有人在其中從中作梗,可就是查不出究竟是天災導致,還是人禍故意為之。

陸鳴看完題目之後,頓時一個頭兩個大,他連一個縣都沒有治理過,讓他去治河?這是哪兒跟哪兒?

不過陸鳴出身江縣,倒也見過河工修建堤壩,看到河工門開鑿出各種渠道,把大河水分成數百道渠道進入各家各戶的泥田裡。

經過回憶,陸鳴覺得這是個非常不錯的方法,正想提筆的時候卻又猶豫了。

連江縣河道都懂得的道理,怎麼邳州縣裡的河道工卻不懂?到底是方法錯了,還是堤壩質量不好?

如果是方法錯了,這篇文章就寫的毫無意義。

可如果是質量不好,這麼大的工程又該如何盤查?

喜歡聖道讀書人請大家收藏:()聖道讀書人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