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柯達膠捲是四百尺,大概可以拍攝4分鐘,綜合費用在三千左右,一分鐘就是八百。
《石頭》的預定片長是100分鐘,按素材比例121算,最少得要一百萬。
這還不算拍攝過程拍廢的以及膠轉磁的費用。
而且新手導演很難把握住膠片的浪費,並不是知名導演就損耗越低的,甚至好的導演對影片的質量更加看重,浪費的膠片比例更高。
姜聞牛吧,算大導吧,算經驗豐富吧,一樣沒貓用。
姜聞第二部電影《鬼子來了》就是典型,那時候的姜聞風頭正烈,二十四歲就拿到了百花影帝,執導的第一部作品就拿下了金馬最佳導演。
《陽光燦爛的日子》在金馬八提六中,一部全由內地人組成的電影,取得如此耀眼的成績,在當時是不可想象的。
但他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對影片質量要求非常高,幾乎達到了變態的執著,用他的話來說,資金不夠?那是製片人的責任,我的責任就是把電影拍好。
這對觀眾來說是負責的,但對投資人來說就是個噩夢了。
《陽光燦爛的日子》是一部文藝片,但整部電影用了600本膠片,在當時的內地電影拍攝是首例,素材比例超過201。
更甚的是《鬼子來了》,為了一場戲從美國專門進口了一臺特殊攝像機,用起膠捲更是好不心疼,一部戲用了48卷,接近40:1。
他曾經這麼評價自己:“我導戲基本是賠錢,拍片就跟打仗一樣,打仗的目的是為了贏,不會節約子彈和槍支。”
當時的華藝老闆老董不知道姜聞這麼坑啊,大筆一揮就把資金全撥給姜文了,拍攝剛過半,姜文就伸手問老董要錢,嚇得他都快『尿』了,兩千萬資金已經給了,你還要什麼?
沒有別的了,要不給你個錘子捶死我吧。
但那時的華藝是矮子騎大馬上下兩難,只得期望影片上映後收回成本,咬咬牙又給撥了一千萬,結果沒過審,淨利潤負三千萬。
希望寧皓不要染上浪費這個貓病。
......
掀開紅布後,開機儀式就算結束了,然後就是媒體採訪時間,許是車馬費給足了,幾家小媒體也沒甩臉子走了,給寧皓弄了個專訪。
然後就是皆大歡喜的開機飯了,大家按部門坐好,其樂融融的吃著飯菜,今天不談工作之談感情是開機飯一條不變的真理。
開機飯就是讓這群互相認識卻沒有好好打過招呼的朋友重聚感情的時刻,今天敘舊是為了明天更好的工作。
開機儀式當天是不進行拍攝計劃的,開機儀式的第二天才算是開機。
開機儀式跟開機不一樣,就象首映禮跟首映也不一樣。
...............
喜歡華娛之縱橫請大家收藏:()華娛之縱橫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