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石頭》一樣,《賽車》也是多線索影片,甚至線索多達六條之多。
本劇得編劇有六位,由寧皓給出一個命題,分與編劇各自撰寫一條線索,然後糅合在一起。
六名編劇寫了六個月時間才算完成,這種方式本身就有問題。
可謂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線索太多造成想要將它們完美融合起來特別困難。
即便寧皓已經透過各種巧合將其融合在一起,但巧合就是巧合,過多的巧合就喧賓奪主了。
每名編劇筆下得人物都是主角,那麼整部電影裡面就沒有主角,黃博飾演得耿浩不如《石頭》裡的黑皮。
即便他由配角成為主角,即便他的表現一如既往得的優秀,但依舊沒有突破黑皮的桎梏。
不僅僅是他,其他方面角『色』都有亮點,但不夠閃耀,最大的意外之喜還要數麻花的沈藤。
他的一舉一動都自帶笑點,他的喜劇天賦不亞於黃博,他的演技稍差一點但他的創新能力還要超出不少。
原本的《賽車》不算好笑,至少比不得《石頭》好笑,因為《賽車》講的是個悲劇的故事。
耿浩因為代言被禁賽,他的師傅被氣死了,毒梟察猜被凍死了,ary被誤殺,李法拉被穿膛。
兩名殺手因販毒被拘捕,徐正飾演得公墓銷售員被暴打,烏龍幫四人組被炸死三個,老大斷指之後被拘捕。
沒有人有好下場。
黑『色』幽默被寧皓運用得淋漓盡致,一部電影充分得體驗出寧皓濃重得悲觀主義『色』彩,他用這部電影驗證了“喜劇的核心都是悲劇”這句話的真實『性』。
與寧皓拍攝《石頭》時,要向市場要票房不同,這一次的寧皓開始任『性』了,《賽車》裡灌輸了他太多的個人想法。
他在『迷』茫,他是六代之一,他早先拍的電影都是文藝片,雖說拿過小獎但也差點餓死。
為了生存他選擇上岸,吃飽的他又在探索一條在河裡吃飽的方法。
於是,《瘋狂的賽車》誕生了。
在這部電影裡他花費了更多的心血,捨棄了部分笑點,卻想要極度的探討人『性』。
畫面粗糙不堪,人物的形象更是不加粉飾,試圖將最真實的底層面貌展現給觀眾。
而且動不動的就是面部特寫,極快的鏡頭剪輯,一個鏡頭還沒說出主題就切走了。
根本不給觀眾思考的時間,商業化的鏡頭運用卻達到了文藝片的語言藝術。
與《石頭》的懸念懸疑不同,這一次的寧皓完全的遵循自己內心的想法,沒有過於關注觀眾的欣賞能力。
尤其是徹底忽略了女『性』群體的潛在消費市場。
這些是但不全是藝術電影的特『性』,寧皓也在探索商業與藝術的平衡之路。
每個角『色』都有自己的問題與人生際遇,也有自己的歸宿。
所以他『迷』茫,他在向藝術片靠攏,他想要獲得獎項鼓勵,但又不想捨棄市場,他終究還是六代之一。
《賽車》的情況還算是好的,至少寧皓還在努力的向喜劇的方向靠攏。
但下一部就難說了,寧皓的下一部電影很有可能是被封禁了數年之久的《無人區》。
那才是他心目中最真實的電影世界,那才是他暢快淋漓的發揮他的電影風格的舞臺。
不過他也明白了多線敘事線索的凌『亂』,《無人區》裡他才會首次嘗試單線敘事,講的就是單純的人『性』之惡。
《賽車》雖好,跟《石頭》相比卻稍有不如,不過這部電影的定位本身就不同,他的定位不算純正的喜劇片,不過是大家對於這群幾乎同樣演員的期待不同。
《石頭》堆積的是笑料,《賽車》探討的是人心魍魎。
賽車一點都不瘋狂,瘋狂的是人心、是人『性』,話題『性』更強,更有深度,票房超越《石頭》是毋庸置疑的事情,甚至是遠遠超過。
以上就是李彧看《賽車》的感悟,寧皓想要離開逸陽了,等到這一部電影成功,他就要走了。
對此,李彧沒有任何的不滿,畢竟,他早有預料,他也沒想永遠將寧皓綁在逸陽的戰車上。
他們還是朋友,這就足夠了。想和更多志同道合的人一起聊《華娛之縱橫》,微信關注“優讀文學 ”看小說,聊人生,尋知己~
喜歡華娛之縱橫請大家收藏:()華娛之縱橫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