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tyetop >
sty1nove.k"
dataads297"
dataadforat="auto"
datafuidthresponsive="true"><ins>
顧善琪
三十二、顧善琪
在時光長河的某個角落,一段故事靜靜流淌。顧善琪的家庭,就像一首命運交織的樂章,充滿了波折與溫情。
顧善琪父母的結合,是一場年齡差距頗大的姻緣。父親比母親整整大了18歲,這個差距,恰好是一個人成年的時光。父親成婚很早,19歲便步入了婚姻殿堂。婚後僅一年,他們迎來了愛情的結晶——一個兒子。盡管日子過得清苦,一家人卻在男耕女織的生活模式裡,找到了屬於他們的幸福。田間的辛勤勞作,家中的溫馨操持,簡單卻充滿了愛意。
然而,命運的暴風雨總是來得猝不及防。顧善琪的父親在21歲那年,遭遇了少年喪偶的沉重打擊。從那以後,他既當爹又當娘,獨自扛起了撫養兒子的重擔。在旁人的介紹下,父親也曾試圖開啟新的生活,娶了第二任妻子。但不幸的是,這個女人性情兇悍,不僅欺負父親,甚至還虐待年幼的兒子。終於,在一次發現兒子被虐待後,向來老實的父親徹底爆發了,他拿起菜刀,憤怒地揮舞著,嚇得那潑婦落荒而逃,從此再也不敢回來。經歷了這場風波,父親徹底打消了再婚的念頭,一門心思地將兒子拉扯長大。
日子一天天過去,兒子雖然沒什麼文化,卻十分懂事孝順。從小,他就學著幫父親做飯、洗衣,跟著父親下田幹活,稚嫩的肩膀早早地扛起了生活的責任。父子倆相依為命,日子雖過得緊緊巴巴,卻也有著別樣的溫暖。
轉眼間,兒子到了18歲,到了該成家的年紀。父親開始四處託人說媒,可無奈家境貧寒,根本沒有姑娘願意嫁過來。又過了一年,在兒子19歲的時候,父親終於為他尋到了一門親事。女方比兒子大年裡,她經歷了兩次婚姻,卻始終沒有孩子。更令人唏噓的是,她的兩任丈夫都意外離世,一個從懸崖墜落摔死,另一個在大雨天滑倒,頭磕在石頭上當場喪命。從此,“剋夫”的名聲在方圓百八十裡傳開,讓她受盡了冷眼與歧視,無人敢靠近,更無人敢娶。
但顧善琪的父親和兒子並不迷信,他們同情女子的遭遇,託人說媒後,將她娶進了家門。婚後一年,他們迎來了女兒,也就是顧善琪。隨著這個小生命的誕生,那些流言蜚語似乎也漸漸平息了。
然而,命運的捉弄並未就此停止。在顧善琪還不到3歲的時候,她的哥哥,也就是她的親生父親,不幸染上重病,最終離開了人世。哥哥?親生父親?對,你們沒有看錯,一個人同時肩負了兩個不可能相交的角色。
這一噩耗,讓原本就艱難的家庭雪上加霜。女人“剋夫”的名聲再度甚囂塵上,生活變得愈發困苦。無奈之下,半年後,顧善琪的爺爺也就是她現在的父親)帶著兒媳婦和年幼的顧善琪,離開了生活多年的大山。
其實,顧善琪母親的經歷十分悲慘。她一出生就被親生父母遺棄,被好心人收養後,嫁給了收養人家的兒子。可結婚不到半年,丈夫就意外去世。之後,她又被養母隨意嫁給了別人,結果第二任丈夫也很快離世,最後連顧善琪的親生父親也沒能逃過厄運。這接二連三的打擊,讓她心灰意冷,甚至一度想要結束自己的生命。但看著年幼的顧善琪,她還是選擇堅強地活下去。在村子裡,她受盡了周圍人的排擠和刁難,走投無路又沒有收入來源。多虧了顧善琪的爺爺不信那些迷信說法,一直照顧著這娘倆。可日子依舊艱難,顧善琪的母親整天以淚洗面,不久便病倒了。在爺爺的悉心照顧和安慰下,半年後她才逐漸康複。爺爺深知,在這個地方繼續生活下去,兒媳婦遲早會被壓垮,於是決定帶著她們離開大山,去尋找新的生活。
在共同生活的日子裡,顧善琪的母親和爺爺漸漸産生了感情。他們都不相信“剋夫”的迷信,兩個同樣命運坎坷、飽經苦難的人,決定攜手共度餘生,一起照顧顧善琪。他們以為,顧善琪還小,什麼都記不住,便讓她把爺爺當成爸爸。可他們沒想到,女孩總是早熟一些,長大後的顧善琪腦海中還留存著一些關於親生父親的模糊記憶。她漸漸明白,那個已經去世的哥哥才是自己的親生父親,而現在的父親其實是爺爺,弟弟則是母親和爺爺的孩子。
小時候的顧善琪,常常會莫名其妙地發呆、發脾氣。或許是那些模糊的記憶讓她感到困惑,又或許是生活中的種種變化讓她無所適從。但父親和母親都是老實善良的人,對她格外寵愛。在他們耐心的教導下,顧善琪慢慢不再那麼淘氣。隨著年齡的增長,她也逐漸理解了父母的不易,默許了這個特殊家庭的一切,將這個秘密深埋在心底。
顧善琪很小的時候,一家人從窮苦的山溝溝來到了康城。初到康城,他們住在一個工業園裡。說是工業園,其實就是一個老闆租地蓋的廠房。一樓租給小企業當倉庫,二樓則蓋了許多類似農村平房的房子,設施極其簡陋。沒有獨立的衛生間,男女廁所都在一樓大門口,男衛只有三個坑,女衛僅有一個坑。這裡冬天寒冷刺骨,夏天酷熱難耐,但因為租金便宜,大部分房子都租給了環衛工人。
顧善琪的父母為人老實本分,熱情善良。不管鄰居誰家有大事小情,只要招呼一聲,他們都會熱心幫忙。父親是幹農活出身,有的是力氣,便在工地當起了農民工。這一幹就是4年,可在一次意外中,父親受了傷,雖然老闆賠了些錢,但他也因此丟了工作。後來,經鄰居介紹,父親在環衛所找了份掃馬路的工作,勉強維持著一家人的生計。就在這時,顧善琪有了弟弟,家庭的負擔更重了,生活也變得更加艱難。
在這個工業園裡,住著不少環衛工人。他們有的開垃圾車收垃圾,有的負責掃地。那些高檔小區的有錢人,總是把穿了幾次覺得不好看、壓箱底的衣服,還有用舊淘汰但其實還很新的電器、生活用品,甚至是未開封的轉基因食品、即將過期或放久了的零食、糧食、油和調料等,統統扔到垃圾堆裡。這些環衛工人大多來自窮苦家庭,看到這些能用的東西,便會分類收拾好拿回家用。有些善良的有錢人,看到他們在垃圾桶裡翻找東西,覺得既可憐又不衛生,便會主動把有用的東西分類裝好,放在垃圾桶旁邊,避免他們染上病菌。
除了小區的垃圾,路邊、商鋪裝修清理時的垃圾,也會叫這些環衛工人去處理。他們會先把能用的東西挑出來,再清理垃圾。這樣一來,收垃圾的人能得到實惠,商家也不用為扔垃圾發愁,大家都很樂意。
鄰居們也都是窮苦人,深知生活的不易,所以彼此之間互相幫助。每天收垃圾回來,鄰居們都會把撿到的食物分給顧善琪家,幫他們補充家用。在這樣的互幫互助中,大家雖然日子過得窮,但心裡卻很開心。
時間久了,鄰居們積攢的東西越來越多,重複的物品也不少,堆在外面佔地方。於是,大家便把一些東西砸了賣廢鐵,衣服則扯了當抹布或者直接扔掉。顧善琪的母親看到這些好好的東西被這樣處理,覺得十分可惜。她和父親商量後,花了點錢把這些閑置物品買了下來。鄰居們也很樂意,畢竟這樣比賣廢鐵、扔了更劃算,還不用費力氣去砸。
顧善琪的父母十分勤快,在空閑時間,他們會仔細地清洗、消毒這些廢品,把它們收拾得幹幹淨淨,看起來跟新的差不多。父親把這些處理好的物品拿到工地上,賣給工友們。農民工們花很少的錢,就能買到自己需要的東西,都特別高興。就這樣,一傳十,十傳百,越來越多的環衛工人把撿到的東西賣給顧善琪的母親,也有更多的農民工找顧善琪的父親買東西。商品的流通越來越快,尤其是衣服,賣得又多又好。後來,生意實在太忙了,顧善琪的父親幹脆辭了環衛的工作,專門做起了這門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