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八十六 南朝日隕2

<! btyetop >

sty1nove.k"

dataads297"

dataadforat="auto"

datafuidthresponsive="true"><ins>

徐子瞻離去後,侯景勢力日盛,不斷派強將橫徵暴斂。先是吞併了東揚州全境,皇孫臨城公蕭大聯無路可退後,奉旨回京進臺城。後南兗州、南徐州各郡也都投降了侯景。南豫州江南全境也基本被佔。

侯子鑒被逐出豫章後,被任命為豫州刺史,帶兵北上渡江攻打駐守合肥的鄱陽王蕭範。鄱陽王不敵,退守壽陽,後遣子至東魏為人質換東魏出兵救援。東魏出兵至合肥,驅逐侯子鑒後,不顧與鄱陽王前盟,又攻打壽陽。鄱陽王蕭範抵抗不住,棄城敗逃,江北無處棲身,只得帶親兵渡江南逃。合州與豫州江北土地俱被東魏侵佔。

臺城破後,徐州刺史舉全州投降了東魏。而南康嗣王蕭會理進臺城後,青冀二州亦被東魏所佔。北兗州羊氏當日侯景召進宮城,假降被放出外任後,也舉北兗州投降了東魏。至此,當日皇帝使前晉安王蕭綱及各路門閥豪帥帶江南子弟北伐,艱辛打下的江東北岸土地盡數歸了魏廷。

遙想當年,皇帝北伐之時,麾下文曲燦爛、將星雲集,兒孫個個聰明英武,皇帝當時正是知天命之年。那時,下凡天子,神佛寵兒,可知天命?三十年後的今時今日,南梁土地上,烽煙四起,匪盜橫生、餓殍遍地之時,皇帝才終知天命。

梁太清三年,五月初二,皇帝索要蜂蜜水不成,饑渴憤怒之下暴亡,終年八十四歲。他幼年為神童,少年文治武功,青年出將入相,壯年君臨天下。他是開疆拓土、教育天下、庇護萬民的菩薩皇帝、在世仙翁,是處於中天夜晚北辰、白日太陽,也同樣是愚昧迷痴、暴殄天物、驕縱子孫、信用貪佞、奴役萬民的南朝鐵幕。皇帝曾言:天下得於我手,又失於我手,有何恨耶。汝不恨,而南朝百姓恨。恨你為明君,為何不始終如一,恨你為昏君,為何不早死。

太清三年五月初二,在位四十七年的南梁皇帝蕭衍死於深宮,卻無人知曉。因侯景秘不發喪,藏屍昭陽殿。在佔得東揚州、南徐州、南兗州、南豫州後,終於二十七日,宣佈皇帝駕崩,升梓棺於太極正殿。扶皇太子蕭綱登基。大行皇帝諡號武皇帝,歸葬丹陽南蘭陵皇陵。老皇帝崩,自然有新皇帝繼。然而,梁武帝蕭衍所統治的那個奢靡卻旖麗、燦爛卻腐朽、繁華卻虛無的南朝帝國卻再也不複返了。那是屬於皇室、門閥、貴族的美好時代,是繼承自魏晉遺風的最後時代,也許是自此後的千秋萬代都不再有的時代。這不是南朝的日落,更不是天下的日落,只是一個時代的日落。

太清三年,亦是大寶元年,六月,為新帝登基國慶之月,也為先帝駕崩國喪之月。然而此時,天下分崩,江左饑荒,又有何慶,又有何哀。新帝登基,下恩旨大封宗室群臣。任南康嗣王蕭會理為司空。封東宮諸皇孫為郡王:蕭大器為宣城王、蕭大心為尋陽郡王、蕭大臨為南海郡王、蕭大聯為南郡王,蕭大鈞為西陽郡王等。又頒詔立宣城王大器為太子。而後大赦天下,敕命所有北人為奴者脫奴籍。侯景在北人中大力選撥官兵充為羽翼爪牙。南朝士族聞之無不切齒,罵侯景挾帝動搖國本。

當陽公蕭大心被當今新帝封為尋陽王後,便處於兩難之地。因先帝密詔命討伐侯景,而新帝其父皇卻詔命其擁護侯景。蕭大心雖未遣散眾路義兵,然而心氣終不似從前了。

當日,蕭大心舉密詔為中游領袖,麾下吸引了各方前來投奔。尤其是從京中與京輔之地逃出的皇親勳貴,因東揚、南徐、南豫已淪陷,幾乎都就近投奔豫章了。便也將京城中的各路訊息帶到了豫章,這些訊息竟無一例外,均為噩耗。宮中先皇太妃盡都歿了,皇後、敬妃也相繼病逝,紫陽宮與東宮妃主死去大半。京中勳貴門閥人家亦大多家破人亡。王府、謝府、庾府……俱被劫掠焚燒,闔府傾覆。而先朝公卿大夫,或病故,或死於賊手。放眼朝堂,尚正直而有信念者,隻手可數。後又聽聞,臨賀王被侯景勒死。此時,這訊息竟也算不得好,唯有嘆息而已。然而再聽聞,皇帝將十四歲的溧陽公主賜婚給侯景時,已是痛極麻木,無所謂爾。

京畿之地,遍地狼煙,春耕荒廢,數遭劫掠,早已斷糧數月,民易子相食。隨著侯景佔據江東三州,劫掠糧食供應皇城與所部軍需,又使饑荒嚴重擴散。後來,連譽為江南糧倉的江州東部各地也開始出現饑荒。豫章城內,稻米以金株計,而九江等地支大釜熬人肉粥名參粥,民眾爭食。比起忍無可忍的饑餓、比起互相交換兒女相吃,皇帝把十四歲金枝玉葉的公主嫁給醜陋坡腳的老賊又算得了什麼。

六月間,熊曇朗來投尋陽王蕭大心。當日,熊曇朗與夏侯雲重等被邵陵王免職後,便各自返回故裡召集鄉勇,約來日待永安侯得放再起。熊曇朗家族為豫章大族,廣多錢糧,自己素來又有勇有謀。不久就聚千眾匪盜義士佔據豊城。本意欲不斷攻佔搶奪地盤,壯大自家勢力,待永安侯得放,可圖大業。然而卻突聽京中傳來噩耗,永安侯蕭確被侯景所殺。熊曇朗再三尋證,確實為真後,只得打算後路。思來想去,便來投奔尋陽王蕭大心。熊曇朗便也將蕭確遇害之事告知豫章眾君。

永安侯蕭確被召進臺城後,頗得侯景欣賞。新帝登基後,侯景便偶爾召永安侯伴於左右。一次狩獵之時,永安侯終得機會欲射殺侯景。拉弓之時力過弦斷,被侯景察覺後殺害。蕭大心聽聞垂淚,蕭黯也如斷手足、痛心疾首。

蕭大心對前來投奔的各路豪傑均甚是寬厚慷慨,均委以重任。便任熊曇朗為巴山太守,將其所佔地盤盡數歸之與他。後來,當日投降侯景,使得侯景得到歷陽要地的前歷陽太守莊鐵也來投奔尋陽王蕭大心。大心念他是自己舊部,歷來忠誠仁厚,當日降賊也實是因老母在城中病重,出於孝道。後來其又率部舉旗反侯景,為後來鄱陽王收複江北有所助力。後東魏反複無常,驅逐鄱陽王,莊鐵也狼狽退回江南。蕭大心與莊鐵,君臣攜手大哭一場,盡然釋懷。此後,蕭大心對莊鐵委以重任,任其為豫章內史。因豫章乃郡王封地,名義為國,遂不設郡守,只設內史。名為內史,實為江州首郡軍政首領,郡軍俱歸其統領。

此事,劉釋之對蕭黯言:“莊鐵擔江線大郡太守重責,卻舉城附賊,致使侯景得入江海。便是為孝,已然違背法理,雖有小德卻失大節。尋陽王納這眼無國法、心無大節之人,實是召禍之舉。”建議蕭黯進言蕭大心,阻止此事。然而蕭黯眼見他們君臣坦蕩交心,實在無法做出背後挑撥離間之事,只能對莊鐵心存考量。只劉釋之憤憤言,君子誤國。

且說徐子瞻自進臺城,所部二千兵馬便無統帥,且因東府一戰,康州督領將軍戰死,便僅由一副督尉代管。而劉釋之當時職為王府長史要職、兼領軍府中兵參軍,遂也同管。劉釋之又自來強勢,與那副督尉幾番沖突。後徐子瞻西去湘州,臨行前建議蕭黯可將諸軍事均委以劉釋之。蕭黯便提劉釋之為從事中郎將,將原康州舊部今嶺南軍俱歸其管制,只王府親兵仍由鄭宏生統領。

劉釋之掌軍之後,刑法嚴苛、令行禁止,對比散漫的江州各路駐軍,本該惹眾怨,然劉釋之執法公正,官兵一體,並無貴賤。慢慢的竟紀律嚴明、上下一心。連當日與他頗有不和的督尉,也都甘心敬服。當時,侯景所部常侵擾九江、豫章,大心便常派各部前往迎敵。蕭黯亦派劉釋之率部助力,嶺南軍勝多敗少,日漸壯大,漸有近四千人眾。

劉釋之常愁糧餉軍械,又見豫章龍蛇混雜,便建議蕭黯遷離豫章,或退回嶺南,或借得一城駐軍。此時,豫章軍力正盛,足有能力自保。且新帝登基,侯景一力拉攏蕭大心,已久不尋釁。蕭黯在此處寄居碌碌無為,心內亦憂患始興之困,便與劉釋之相商,欲帶兵馬返回嶺南。劉釋之便建議道,此去嶺南不比來時,來時江州尚安定,屬舉國救國難之時,所經館驛供給如常。而此去,江州內地各郡縣已局勢不明,無供給不說,甚至可能相攻。需帶足糧草,徐徐漸退。蕭黯便向蕭大心據說始興被佔,內眷俱落叛賊之手,自己有意回援,請蕭大心資助糧草。

蕭大心聽說蕭黯要退,當然萬分不捨,然厚德仁義,仍助之以糧草,又開據公文請郡縣沿路助之。蕭黯心內很是感激。臨行前提醒大心,請他堤防莊鐵。大心言,我以赤誠仁義待他,我料他定不負我。便是人負我,我也定不負人。蕭黯心中慚愧,拜別堂兄,啟程西去。

為您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