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六百三十二章 0.009米!

無處不在的梯形面和隱身細節設計。

外傾雙垂尾的28.5度經過嚴格計算,看似普通無奇,卻精巧自然,使得雷達反射波瓣面縮減,並抑制從機身末端接收和反射的雷達照射訊號。

戰機末端的二元矩形向量噴管,則起到與F22一樣的隱身效果,極大程度消除雷達反射截面積和紅外截面積。

仔細瀏覽和構思第一頁的Z1戰機三視結構初始藍圖,周海看的有些心驚肉跳,嚴謹的計算資料,符合主流標準美學的總體隱身設計和細節隱身手段。

中庸?

大眾貨?

就憑藉這份初始藍圖的氣動設計,就可以碾壓之前接觸的F35‘閃電’,躋身世界尖端戰機的序列,絕非一般人能夠媲比的。

因為,光是想象大家都會,自我暢想未來的時候,輕鬆構思什麼效能超級尖端的戰鬥機吊打F22‘猛禽’毫無問題。

暢想未來嘛,反正不犯法,大家互相吹逼何樂而不為呢?

然而,一旦涉及正兒八經的氣動設計、機體結構、機翼型別、空氣動力學、流體力學、理論資料和數學計算等等,99%的人都要抓瞎,滿臉懵逼。

戰機隱身理論基礎是什麼?

雷達反射波瓣面該如何消除?

紅外輻射該如何抑制?

如何將細節梯形面運用的同時,與總體結構相補而不出現問題?

細節和總體兩重結構整合運用的時候,該如何確保不會產生衝突?

機身氣動佈局會不會出現問題?

機體內部結構又該如何設計?

這些問題僅僅是新型四代機研製過程之中遇到的部分而已,還有各種各樣數量多到令人頭皮發麻的難題需要解決。

“我之前申請使用學校裡的超級計算機,對Z1概念機的隱身設計散射面和機體結構進行模擬計算推演,總體沒有大的缺陷,但細節方面的問題很多,畢竟關於四代機設計我還屬於半吊子狀態,如果繼續學習並加以深入研究進行完善,初步估計Z1概念機達到預期設計效能指標。在面對VHF雷達的2米波長時,Z1的隱身能力並不理想,正向RCS估計為0.8平方米以上,準四代程度,L波段正向RCS約0.5平方米,隨著電磁威脅波源的長度越短,效能效果越好。”

左雪頭枕於周海肩膀之上,說道:“S波段正向反射截面積縮減為0.08米,C波段縮減為0.05米,X波段RCS為0.009米,關於側面和後側的詳細引數和基礎效能引數指標在第一頁背面,與我分析的F22反射面積基本持平。”

沒有什麼是兩人獨處一室,倚著喜歡的男孩,一同觀看自己精心創作的作品更加浪漫。

這種感覺,很美。

當然,極其專業的左雪,嘴中冒出的各種專業術語和名詞在普通人聽來,猶如天書。

超算模擬?

半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