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三十六章 大殺器之鉛活字

同時,整個印刷過程還是手工的,耗費了大量人工的同時,也提高了印刷的成本,提高了知識的傳播難度。同時,也束縛了人們的讀書欲‘望’的還有人們的識字率,而書籍的價格較高,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識字的成本,進一步束縛了讀書的‘欲’望。這樣,整件事情就陷入了一個惡性的迴圈之中。久而久之,識字就會成為一種身份“高貴”的人才能幹的事情,這必將會形成知識的壟斷。

瀛思獨燁記得,前世的時候,有人說過這樣的一句話:“世界人民精神生活的空虛,這都是我的錯”。於是,為了老百姓的精神生活不再空虛,瀛思獨燁決定開一家圖書館。嘿!名字他都想好了,就叫“大秦皇家圖書館”!怎麼樣!夠氣派吧!

當然,要辦圖書館,就要有足夠多的書。要書的話,不外乎於到處收羅和翻印。這麼一來,除了到處收集以外還是要大量翻印的。於是,圖書館就還需要一家附屬的印刷廠。至於造紙廠的話已經有了,就在仙人島的附屬島嶼上,遠離人群,遠離汙染。當然,對於造紙時所産生的汙染······,我們應該相信,以大自然能力是能夠很輕松地就解決掉這種小蘚疥的。

···················

十幾天後,嗯,具體是八月二十八日,也就是十九天後。大秦皇家天工院,大秦皇帝又一次“臨幸”了這裡。嘛,其實,皇帝是每旬都會來一次的,不過這已經是這一月的地三次了,與眾不同,與眾不同!

“陛下,這就是按照您的要求製作的鉛活字!”說話的是墨雲烏鐵。

現在,墨雲烏鐵向皇帝展示的就是,“金坊”按照皇帝的意志所製造的鉛活字。小巧的鉛塊上面,刻印著一個凸版的反身字。整塊活字不論是鉛塊還是字型,都要比木活字和泥活字要小很多,這也就意味著同樣的一片紙之上能夠印刷更多的字,間接地降低了印刷成本。

“嗯,好!愛卿大功,大功!”摸著這一排排的灰色活字,一股冰冰涼涼的感覺從指尖傳到了大腦,瀛思獨燁不禁流露出了一絲興奮。說實話,像瀛思獨燁這樣的男人,呃,好吧!他還是一個沒有發育的小男生,不能算是男人。不過據宮中的某個大嘴巴說,皇太後最近突然對年輕的小娘很感興趣,特別是那些大世家和達官貴人家的適齡小娘,這背後的意味就非常值得揣摩了。

“秦風,快過來試試!”接著,瀛思獨燁將旁邊的一個差不多也是十來歲的少年叫了過來。

“諾!”

墨雲秦風向前走了幾步,對皇帝拱手稱諾之後,又向其他人拱了拱手。沒錯!又是姓墨雲的,誰叫墨雲家的人涉及的領域實在是太寬廣了,用瀛思獨燁前世的話說,這些人化學、物理、機械動力、數學、農學,都有所涉及,有的甚至去鑽研醫學和生物學去了。

接著就非常迅速地將那些鉛活字排碼,在上面刷上了一層墨,不過這墨看著好像要比普通的墨更加的濃稠一些。然後,他又一張紙覆蓋在上面。

唰唰唰!

用刷子輕輕地來回刷了幾下,就將那張印上了《荀子·勸學》的紙張揭了下來。然後紙張被交到了大秦皇帝的手上。

這張紙給瀛思獨燁第一印象就是比普通的紙張要硬傷許多,這種紙雖然不適合寫法,但是卻是印刷書籍的好紙。但是太硬就意味著厚度和成本的增加,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皇家造紙廠的紙張,賣的不怎麼好。

在沒有硬筆出現之前,硬質的紙張的銷量是不可能多大的。好在皇家商盟的成員們都盡量地採購皇家造紙廠的紙張,這大大地緩解了造紙廠的困境,讓造紙廠能夠存活至今。

現在,出現了一張可以改變命運的紙,它就在瀛思獨燁的手中。長寬比為18:26,標準的大秦書籍的開頁,整張紙寬大闊氣,非常符合大秦的特點。

開篇的就是標題《勸學》,接著就是“君子曰:學不可以已。青取之於藍······”

眾所周知,古時候是沒有標點符號的,句讀之辨也是從蒙學之師那裡學到的。雖然,識字的人基本都會斷句,但,連在一起的文章很容易就讀錯了。因此,那些人都讀的非常慢,同時還要搖頭晃腦,體味其中的意境、感情。這些聽著是很帶感的,但是還是那句話,這同樣也提高了識字的難度。

於是,為了廣大人民的利益,瀛思獨燁這個封建統治階級中最大的既得利益者,非常地要不務正業,竟然在民間推行標點符號,降低那些泥腿子的識字難度。

這張印著“未來”紙張從皇帝的手中傳了出去,來到了諸位勞動者的手裡。看著眼前這密密麻麻的黑色小字,這些人都難免有些激動,因為這意味著書籍的印刷更加簡潔高效,書籍的質量也更加的好。

而現在這張歷史上第一篇用鉛活字印刷出來的文章——《荀子·勸學》也成為了最大的功臣。

隨後,在這裡的所有人都留下了紀念,見證了它的誕生後。這張紙就被瀛思獨燁帶走了,直到······

直到五百年後,在一次古董拍賣會上,這張蓋有大秦聖天子陛下私印、天工院第一任院長私印皇家造紙廠大印、皇家制墨廠大印······等等,從國家最高領導人到當時的僕役在內的,一共十六枚枚章印以及三十三個指紋印。

最後這件拍品以九千六百萬兩的價格,被以為神秘的印刷商人成功買走。據說,當時使用的鉛活字就是出自他祖先的手筆,同時上面還有他祖先的印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