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國各地,塵封多年的武庫被開啟了,大量的軍刀、長矛、弓弩、箭矢,被一箱一箱、一捆捆地從軍械庫裡抬了出來,檢修翻新,挑選出完好的裝備,交給那些即將踏上戰場的軍士。然後它們會化為幽靈,在戰場上收割著敵人或是自己的生命。
至於那些破損的,或者是老舊的武器則會被淘汰了,按照以往的慣例,這些軍械會被回收人員運往工部的匠作坊,然後集體銷毀,回收木料、鋼鐵、銅、牛角、弓弦等等,這些材料會被從新鑄造成刀槍劍戟、弓弩翎羽,或者是被鑄造成農具。反正最終,曾經一件做耗時良久、工精細的武器就這樣沒了。
但是現在出現了不一樣的情況,對外是這樣說的:為了節約國家消耗的軍費、減少國庫的開銷,大秦皇帝——瀛思獨燁,非常慷慨地以成本價五成的價格回收這些老舊殘破的軍械。
而實際情況是:在海的那邊,在那萬裡之外的大宋國,這些相對於大秦的軍隊來說有些老舊的軍械,相信大宋國還是有很多人願意出高價購買的。畢竟就算這些兵器有些破損,但是與大宋的武器比起來還是差不多的,有些甚至還要更加好一點。
就像那些一仗多長的長槍,硬實的槍杆,一米多長的槍頭加上槍頭後半部的槍套),在冷兵器這種“一寸長一寸強”的時代,這樣的長槍在這些農民軍手裡,其受歡迎程度絕對不下於塔利班對於ak47的喜愛程度。就算是有些破舊,也只需要換一根木杆、磨一磨槍頭就好了。
························
錦都城,位於整個大秦的中西部,是南北的重要的交通樞紐,灞水民間更喜歡稱其為金水河)的數條支流都流經錦都城的範圍。現在整個錦都城車馬粼粼、舟物車不息。
當然,這也不是說以往的錦都城不夠如繁花,要是不繁華的話那還叫錦都嗎?這裡向表達的是,現在的錦都城非常非常的繁忙,甚於往昔多矣。面對即將到來的大戰,大量的商賈是第一批收到戰爭紅利的人,所以,現在他們也是最積極的社會成分之一。
錦都城每天都會有大量的物資流通,來自涼州的物資因為交通、時間、戰場的原因,基本上都是先集中到了錦都城,然後透過軌道和大軍一起被運送到最前線的漳城和琿城。而這兩座城分別位於漳水湖米德湖)西面、死谷的南面。
今年可以說是近百年最風調雨順的一年,整個北方大豐收,霜州和雲州出産的糧食基本上全部由海運南下,內陸的糧食等物資會運到沿海地區,讓他們有糧食過冬,這樣的好處就是降低了運輸成本的同時,有減少了集結糧食所需要的時間。
同時北方的羊皮鹿皮)皮襖、魚幹、肉幹、乳酪、木材等物資不斷地向南開赴。最終,所有的物資都集中在了金門灣這座大秦最大的港口集散地。
但是這裡只有一部分的物資會被轉運到金水河上游的碼頭,和內陸來的物資一起透過軌道運送到南面。大多數的物資都會經由海運,運往另一個前線城市——灣城洛杉磯)。
在海涯城失守之後,灣城就是成為了最前線的城市了,同時,灣城的戰略地位非常的重要,因為過了灣城,不論是陸路還是海路,都能一路向北直達錦都城。走海路的話,一天多兩天,最多兩天半就可以看到錦都城的城門樓了。
因此,在海涯城破了以後,灣城鎮守都尉立馬堅壁清野。用最快的速度,將方圓百裡的人和牲畜都遷入了關內。嗯,大秦國內也有大量的長城,這是一千多年來大秦抵禦東部的土著人用的,總共修建了三次,這是第二次修建的。當然,這些長城加起來都沒有多少,不高也不雄偉,畢竟這些蠻子又不是遊牧名族。
在將所有的房屋、未收割的糧田都燒毀後,大量的物資和人員基本上有一半都集中到了灣城,剩下的一半才是其餘的兩座城平分。
截止目前為止,政府軍與反造反武裝對峙在,大秦嶺—大峽谷—漳水胡—漳城—死谷—琿城—小秦嶺科迪勒拉山脈)—灣城一線,史稱“嶺灣戰線”。
所有的人員物資都在往南方集結,就連皇家海軍的戰艦都弄了五艘過來,封鎖了被江左平軍佔領了的涯州西部的港口,同時向涯州南部輸送了大量的物資和一萬軍士,抵禦叛軍,保衛涯州南部。
涯州的地裡地形就決定了,江左平軍是不可能派遣太多的軍士去佔領南方的那些地方,現在對他來說最重要的就是,向北進軍,攻下灣城,進入中央谷地,一路直達錦都城······
而此時此刻,漠南城中。
“天子豈有定數耶?”
“兵馬強盛當為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