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19章 薛蟠回京城

長蘆鹽場之前負責順天府、河北、山東,以及九邊防線東側諸軍鎮的食鹽供應,職責也頗重大。

不過,今年的鹽引,早就發放給了鹽商,鹽戶產出的鹽,也早被鹽商收購走了,數量足夠支應過這個冬天。

這也是受長蘆鹽場的地理位置所限,入冬之後,曬鹽法制鹽的效率大減,必須要在冬季來臨之前,囤積足夠的鹽。

薛蟠改革長蘆鹽場的製鹽方式,從曬鹽法變成煮鹽法,目的就是令長蘆鹽場的生產,不再受氣候、天氣的影響,可以常年生產。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只是這一項改動,就足以讓長蘆鹽場的產量,比以往翻一倍不止。

另外,長蘆鹽政,今後也將不再發放鹽引,鹽商不需要從鹽政這裡購買鹽引,再去鹽戶那裡買鹽,而是直接從長蘆鹽業公司批發食鹽,再運往各地銷售。

原本,長蘆鹽政每年發放的鹽引數量,在十八萬引左右,每引可以購鹽二百斤,收取鹽稅五錢銀子到八錢銀子之間,每年所得鹽稅在十萬兩銀子左右。

鹽商購得鹽引之後,再以每引一兩銀子的價格,從鹽戶手中購買食鹽,運到京城之後,以每斤鹽三十文的價格銷售。

如此一來,鹽商購鹽的成本,每引就是一兩五錢銀子左右,再加上五錢銀子的運費,折算下來,每斤鹽的成本,只有十文左右,售價三十文,利潤率的百分之二百。

三十文一斤鹽,在這個時代,雖然不便宜,但也絕算不上。

京城的鹽價能夠維持在這個水平,還是因為距離長蘆鹽場不遠,供應充足。

出了京城,到了河北諸州縣,百姓想買到三十文一斤的鹽就不容易了,價格還會再高一些。

薛蟠對長蘆鹽業公司的銷售,暫定了兩種方式,一是把食鹽依然批發給鹽商,而是由鹽業公司,在京城、河北、山東各地,設立銷售分部,幫鹽商把運輸問題也一併解決了。

或者兩種方式一併實行。

薛蟠不打算對長蘆鹽政治下的鹽商趕盡殺絕,但是也不允許他們繼續把食鹽銷售利潤的大頭收入囊中,薛蟠在食鹽定價上,會給鹽商保留合理的利潤空間,但是想像之前那樣維持百分之二百的暴利,卻是不可能了。

就像西山煤務公司一樣,薛蟠成立這樣的國有公司,最大的目的並不是籍此攥取鉅額利潤,而是優先保證百姓生計。

長蘆鹽業公司雖然揹負著一年籌措兩百萬兩銀子的重任,但是在煮鹽法得到推廣之後,食鹽產量大增,要完成這個任務,並不算難。

薛蟠在此之外,還有更高遠的追求——讓天下百姓,都能吃到平價食鹽!

在這個時代,食鹽的產量,一直是供小於求,百姓常常是有錢買不到鹽,或者鹽價太高,實在吃不起。

薛蟠既然管到了鹽政,就要盡己所能,改變這樣的局面。

薛蟠出京來天津赴任的時候,才入冬不久,雖然已經下了幾場雪,但是官道上人來車往,沒有積雪留存。

現在返京,已是隆冬時節,連續幾場大雪飄下,整個北方都是一片銀裝素裹,官道上的積雪也消融不及,被碾壓結實,溼滑程度,不遜於冰面。

這樣的時節,騎馬趕路純屬受罪,這次返京又沒什麼急事,薛蟠便選擇乘坐馬車回去。

車子雖然依然由馬匹牽引,但是車廂下面裝的,卻不是車輪,而是換成了冰橇,行駛在官道旁的冰道上,速度比馬車還要快上幾分。

三百里路,用了兩天便趕到了。

抵達廣渠門冰道重點,薛蟠換乘早就在這裡等著他的馬車,從廣渠門進外城,又從崇文門進內城,薛蟠讓金釧兒、茜雪先行返回城東薛府,他則在崇文門下車,先就近去崇文門稅關衙門看一看。

崇文門稅關衙門提舉韓濤韓濟桓,正在衙門裡用火爐熱著酒,自斟自飲,左以古人文集,好不逍遙。

薛蟠笑著說道,“老兄好興致呀。”

韓濤抬頭,見是薛蟠,連忙放下書冊酒杯,笑著起身說道,“文龍何時回來的?”

薛蟠笑道,“我剛剛進京,路過衙門,便來看一看。”

韓濤上前拉住薛蟠的手,讓他坐下,笑著說道,“文龍一路辛苦了,先坐下喝杯熱酒暖暖身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