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大高個和沉穩的表現,院長再度震驚。
葉淮點頭,“明年2月成年。”
院長:……
葉淮還是上了北大官網的喜報。
國人骨子中對學習的重視,清北自帶流量和光環,媒體和營銷號自不會錯過這個熱點,尤其葉淮的年齡和履歷都堪稱傳奇。
官媒的採訪用語還算矜持客觀,自媒體無疑更吸引眼球。
“陶哲軒震驚的少年天才,他破解數學界困擾數十年的難題。”
“大一新生解決世界數學難題,有望成為下一個丘成桐。”
“16歲io滿分,17歲解決世界難題,他的智商有多高。”
葉淮出名了。
他甚至接到了一檔號稱學霸益智綜藝的邀請。
“不用謝謝。”
電話那邊還想勸,表示願意提高出場費,葉淮說完直接結束通話了。
見他結束通話電話,前桌班長才轉過頭雙手呈上一本書。
“葉神能給我簽個名嗎?”
班長拿的是一本北大出版社出版的《複變函式與積分變化》,大二會上的專業核心課,也是號稱會掛至少一半人的一門課。
數學作為各大學科鄙視鏈的頂端,最是離不開天賦。
北大數院已經是集合了全國最聰明的頭腦,但經歷過本科的摧殘後,很多都會絕望地投入金融或計算機的懷抱。
外界傳聞北大數院流傳著一句話,每年都有一些不知天高地厚的數學滿分高考狀元報考北大數學,最後哭死轉專業。
這話雖然偏頗,卻也證明瞭北大數學的含金量。
班長是集訓隊的熟人,在大一就準備了大二的課本,也是外人眼中的學霸。
葉淮在國外參加學術會議時,蕭凝也走上高中數學競賽的預賽考場。
預賽難度不高,考試題目大致與高考壓軸題難度差不多或稍微高上一些,畢竟是起篩選作用。
一些沒走競賽,但數學上有天賦的普通高考生也會參加,但通常是高二的時候,這時候有些學校已經將高中數學課程講完,這些人還是有機會混到複賽的。
不過到了複賽,題目難度會再度提升,涉及到大學數學的知識,沒準備的學生就很難再透過了。
競賽這條路窄,若非某科目天賦過人,性價不如高考。往年就有競賽生發揮失常,複賽只拿到了省三,985降分都很難,只能臨時備戰高考。
蕭凝在競賽班過去的半年多時間,寒假又是加訓,高中數學知識已經學過一遍,學到了拓展內容,預賽自然不在話下。
考場上,想到葉淮師兄還在百忙之中為數競群的她們加油,蕭凝如有神助。
“師兄都在頂刊上發表論文了,我不能丟臉。”蕭凝想。
蕭凝看過這篇論文,有幾個點沒弄懂,預賽時間剛好與伯克利的學術會議時間撞了,她沒時間請教。
蕭凝也不太想耽誤師兄的時間。
葉淮拿到了最佳報告人的獎項,她猜伯克利的會議外網上可能會有影片,打算先看影片學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