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tyetop >
sty1nove.k"
dataads297"
dataadforat="auto"
datafuidthresponsive="true"><ins>
“吐蕃人雖和韃靼、瓦剌一樣,骨骼強健,驍勇善戰,但區區一場地方叛亂當不足為患。”我安慰道。
朱佑樘苦笑,“朕只是沒料到,剛剛登基,弘治元年啊,就遇到了這樣的情況。”
“怎麼,不能打?”
“非也,朕初等大寶,朝鮮也罷,吐蕃也好,只想藉此來試試朕的斤兩。”
“既是如此,有何顧慮?只要戰勝吐蕃,顯示天朝龍威,唯諾的朝鮮國王自然會臣服的。”
“談何容易!滿朝文武,主戰主和,在朝堂上爭得不可開交。哎,而且……”
“怎麼,還有其他?”我敏銳的反問。
“嫣兒越來越厲害了,什麼也瞞不住你。”朱佑樘笑笑,“朕真正擔心的是,這場謀反背後的力量。”
“你是擔心,有人暗中策動吐蕃造反?”
“嗯。”他神色凝重的點點頭。
“誰?萬氏餘孽不成?”
朱佑樘搖搖頭,“依朕看來,韃靼更有可能。”
“韃靼?”腦中快速閃過那個眸光犀利,如草原野狼般的桀驁少年,“巴,巴什麼特?”
“呵呵,是巴圖蒙克。”不住的搖頭輕笑。
我一吐舌頭,小巴童鞋對我來說,也是路人甲啊,誰會浪費腦細胞記得。
朱佑樘的顧慮並非毫無根據,朝鮮使臣進獻美女未果,厚顏無恥的賴著不走,若真如推斷,和韃靼,吐蕃達成三分天下的協議,我打了個寒戰,後果不堪設想。趁新帝根基未穩,先以美色相誘,荒疏朝政,隨後吐蕃出兵擾亂邊陲,牽制朝廷兵力,最後韃靼趁虛而入,一舉攻陷京城,何其陰毒——兵行險招,方可戰勝強敵。
雖然清楚的知道,明朝只會被大清取代,但也不免擔心,畢竟再小的戰爭,對平民百姓來說,也是巨大的災難。
“佑樘,放心吧!既然識破陰謀,我們便不會輸,更何況,明朝絕不會被吐蕃、韃靼所滅。”
“哦?如此說來,嫣兒當真知道何人將會顛覆我大明王朝?”
“呃……”我不自然的頓住了。不管怎麼說,朱佑樘不再是跟在我身悠哉遊哉的貴公子朱佑樘,而是頂天立地,身負萬民的帝王了——我,不得不防。
見我卡住,他安撫的笑下,牽起我的手。飄來了誘惑的聲音,“說來聽聽。”
我一咬牙,道:“記得宋朝嗎?千防萬防盯著大金,最後被蒙古滅掉。”雖然這個例子不甚準確,但也有可取之處。直到明末萬歷年間,努爾哈赤以捏造的“七大恨”為由發動叛亂時,明朝才意識到養虎為患已久。
朱佑樘握緊了我的手,眸深如海,“嫣兒是在提醒朕不要只顧著眼前的強敵,而忽略了潛在的危機嗎?”
“不,外因只會透過內因起作用。蒼蠅不叮無縫的蛋,任何一個王朝的覆滅,究其根本,還在自身。想想盛世大唐,想想開疆擴土的大元,不全是如此嗎?”
“嫣兒說得對。朕能做的,該做的,只是在位期間,讓百姓安居樂業,開創盛世。至於後世,非我能力可及了。”
我笑了,朱佑樘能如此豁達,不似尋常帝王虛榮的追求千秋萬代,委實太難得了。
晚上,我思來想去,總覺得該做點什麼,助他度過難關。便招來懷恩,問明瞭朝廷局勢。原來是以兵部尚書餘子俊為首的一幹朝臣,認為皇上仁厚,以孝治天下,加之國庫空虛,當以懷柔招安的形式化解戰爭;而以左都禦史馬文升為首的另一班朝臣,則認為新帝登基不久,四海番邦尚未完全臣服,正應以此昭顯魄力——真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我嘆自息,默默在心底下定決心。
次日早朝後,趁朱佑樘去文華殿理政,我逼著嬋娟找來一套太監服,喬裝成小太監去找馬文升。哎,不是不敢破朝臣不得擅自入後宮的規矩,而是我的行動,在百官心中,某種程度上代表著皇帝的意思,我必然得謹小慎微了。
像模像樣的施禮奉茶,馬文升覺得聲音不對,抬頭一見是我,眼珠子差點瞪了出來——“娘,娘娘?!”
我失笑,看來這身太監服得重點保護,保不準今後能用得上。
馬文升腿肚子一哆嗦,直接跪下。我忙上前攙扶,“馬大人,您該知本宮喬裝來此的用意。”
馬文升一愣,旋即會意,趁朝房無人,把我拉進了揹人裡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