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阿嫵出來可是打著差事的幌子出來的,身上還有一個禦賜令牌,這次不用,逾期可就作廢了,那得多浪費?
等這些人簽字畫押了,林緒之讓人看著這些個柺子,就帶著又去了別的地方,又救出了許多男女孩子們。
這才讓人報了官,把孩子們帶會了老宅。
要是年齡大點,記得家裡的,就先待在府裡,著人送了信去,等家裡人來接。
要是年齡小不懂事的,先畫了像存起來,交由官府一份,布發通告,看以後有沒找過來的。
自己再留一份,萬一以後運氣好再找到家人呢!
現下不管哪種的,先留在府裡,年齡到了的先讀書識字,就是以後找到了親人,也能找到一份營生。
誰知道不知是不是因為小孩子容易拐,這些孩子丟的時候大多都是二三歲上下,能記得清的極少。
這倒是個大問題了,這些孩子基本都是長相好,氣質佳,要不也不會被人處心積慮地拐來。
這樣的孩子多數都是大戶人家的孩子,最差也得是個富豪鄉紳,就在賈府反而是耽誤了他們的前程。
多虧顧嫵當初搜羅的古古怪怪的東西比較多。
還真叫她翻出來一個可以測血緣,尋血脈之物。
這東西操作起來雖然要用靈力,可它是可以放入靈石的,倒也能讓普通人用。
她就把這東西交給林緒之,讓他去安置孩子們。
林緒之手底下人多,也好出面,又跟官府借了些許差役,因此不過三月,這些孩子只要還有家人在的,查過適合的,皆被送了回去,要是親緣不在的,或者不適宜送回去的,就又帶了回來。
此次金陵城裡的柺子點都被林緒之給端了,找回來約莫四五百孩子,等安置完後,就只剩下二三十人了。
剩下的孩子人數少,倒也比以前好安置。
府裡退役的老兵裡就有沒兒沒女的,有憐惜這些孩子們遭遇,本身又想收養孩子的,林緒之就做主為他們辦了戶籍。
反正相處了這些日子,感情都培養出來了,總比真的掛了奴籍要好。
這些孩子都是被拐的,戶籍怕是早沒了,又因為年齡小,不能單獨立戶。
要是想留在府裡學點安身立命的東西,那就得入奴籍,這也是官府為了防止良民們依附豪強避稅才有的措施。
要不願意認親的,又想留在府裡,那就得把戶籍掛到養生堂裡,再過來讀書識字學點本事。
而英蓮早就被顧嫵帶回去了,她一見這個小姑娘就很喜歡,恰巧這姑娘迎春差不多年歲,就直接認了義女。
又讓人去英蓮外家找封家娘子——英蓮她娘,告知她孩子找到了,請前來相見。
甄家原本是一鄉宦,家中雖不甚富貴,然本地便也推他為望族了。
夫婦兩年已半百,膝下無兒,只有一女,乳名喚作英蓮,年方三歲,夫婦二人也是疼極了。
誰知好景不長,英蓮丟了一次,幸好被人送了回來,可千防萬防,城裡葫蘆廟一場大火,正巧殃及了甄家,雖人沒傷著,但萬貫家財都付之一炬了,忙亂中孩子也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