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她所知,可不只是軍醫大學有這樣的情況,就連其他軍校,也有學生上戰場,別的不說,就以桂林陸軍學院來說,不只學生一批批的上了戰場,就連教員都有上戰場。
國家所需,特殊的時代特殊的對待。
一個時代造就一代英豪,當時的戰況太過慘烈,也是讓蘇曉一生都難忘的經歷。
……
蘇曉去學校報到的那天,童剛並沒有去送她,不是他不送,也不是他請不出假,而是他突然有了任務。
這次的軍區大比武,他也得到了通知,軍區讓他也去參加這次比武。
因為是國際性的大比武,軍區很重視,又怎麼會放過戰鬥英雄的他?
在他走的前一夜,他還遺憾地跟她說:“蘭子,明天我不能去送你了,明天一早,我就要趕赴大比武的地點,為期半年的全封閉訓練。”
蘇曉確實有些遺憾,這畢竟是她第一次去學校報到,他曾經答應過過會送她去學校,但是他食言了。
但遺憾之後,她又理解他。因為他們都是軍人,軍人有鐵的紀律,軍令如山,誰也反抗不了。
前世童剛並沒有這一出,因為那個時候他已經犧牲了。今生改變了他的命運,他未來也就不可知了,具體會走向哪裡,已經是一個未知數。但是蘇曉願意跟他一起探路,走向那個未知的道路。
……
這次大軍區裡考上第三軍醫大學的,總共有二十多個。
正如那個張姓男兵猜的,蘇曉是這次的第二名,雖然沒有拿下狀元這個桂冠,但是她卻是女兵中的狀元,也是醫科專業中的狀元。
那個真正的狀元,是野戰部隊出生,當兵前是高中文憑,家裡父母都是教授級別,這也難怪會考出第一名,他比蘇曉的分數只多了0.5分,就這麼半分之差,蘇曉的狀元沒了。
這次,他們這批二十多個學生兵,被軍區統一安排了列車,甚至還有一個幹部護送。
軍區把工作做得這麼到位,也讓學生兵們感動。
他們坐的這趟列車,是x省的省城邕城開往第三軍醫大學的渝城,買的是硬座,並不是硬臥。
蘇曉的座位是在第十號車廂的b37號座位,和她相臨的,是兩個女兵,對面是兩個男兵,還有一個地方青年。過道旁邊,除了他們的兩個同學之外,都是地方乘客。
他們二十多個學生兵,並沒有坐滿整個車廂,很多座位是相連的,但也有些座位並不相連,就像蘇曉他們這邊,周圍就有地方上的乘客。
對於身穿清一色軍裝的蘇曉他們,那些地方上的乘客是好奇的,都往他們投過來目光。
“你們這是去渝城上學嗎?”那個地方青年問。
學生兵中有人回答:“是的,我們要去軍醫大學。”
渝城只有一所軍醫大學,那就是第三軍醫大學,這一點稍微打聽一下就能知道。
“那麼巧,我也是第三軍醫大學的學生,沒想到我們還是校友。”
蘇曉抬起頭,看了那個青年一眼,沒想到對方竟然也是軍醫大學的學生,這倒是讓人意料不到。
“我是去年恢複高考時從地方考過去的,我們家是祖傳中醫,這次考去軍醫大學,就是想為國防盡自己一份力。”青年興奮地說著。
能夠在這個火車上見到校友,不得不說,讓他很興奮。
“我們是今年的新生,那你就是我們的師哥了?”學生兵中有人說,“師哥好。”
國家恢複高考,不只是軍隊中所有考生之福,也是地方青年們之福。能從地方考入軍校,可以想象得出來,這個青年的成績一定非常的好。
可能是因為校友的原因,大家的關系一下子就拉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