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八十五章得勝還朝(二)

<! btyetop >

sty1nove.k"

dataads297"

dataadforat="auto"

datafuidthresponsive="true"><ins>

第八十五章得勝還朝二)

在晨曦初破的皇城之上,萬籟俱寂之中,一縷悠揚的號角聲劃破長空,宣告著三邊大軍平安歸來的訊息。與此同時,戰爭勝利的訊息如春風般迅速傳遍每一個角落。

對於這一次收複熱河地區的勝利,瑩花心中充滿著淡淡的喜悅,畢竟她們這些後宮女子榮華富貴的基礎就是大胤王朝的興旺發達。只是這一次戰爭和自己並沒直接關系,自己也沒有切身體會到戰爭的殘酷和勝利的喜悅,自然對於這一件大喜事,以一種淡然的態度去看待。

只可惜,宮廷裡面的其他人可就不那麼想了。

德慶皇帝自然是喜悅的,福貴妃因為她哥哥是此次收複熱河之戰的最高統帥,如今戰爭勝利了,就算福貴妃自己也是與有榮焉。當然得知自己兒子立下緊要戰功的祺妃也是無比喜悅,既開心自己的兒子從戰場上平安歸來,又喜悅這一次三皇子白和清在戰場上立功這件事情必然會打破現在似乎已經塵埃落定的奪嫡之爭。

因為沒有什麼直接的利害關系,祥妃,瑞妃,瑩花甚至是馮晴菊,英貴人,沈麗儀這些人都以一種中立的態度去看待這件事情。

只是皇後這一夥人知道三皇子白和清立下大功之後,自然是如喪考妣,畢竟本來太子白和都繼位的事情也就是板上釘釘了,結果三皇子白和清居然搞了這一出,這自然是讓皇後感覺異常的悲憤。

不是皇後不願意識大體顧大局,只是事情牽涉到了自己和兒子的切身利益,皇後就有些坐不住了。若立下功勞的是其他任何一人,皇後也會隨皇帝一樣開心於大胤的開疆拓土,只可惜立功的是自己好大兒儲位的最大競爭對手白和清,那就很遺憾了。

因為皇後實在掩飾不住自己的羨慕嫉妒恨,她真的沒辦法繼續再陪著皇帝粉飾太平了,所以就躲在慈寧宮裝病。

本來皇帝對於皇後的裝病其實是有些懷疑的,但得知最近自己的愛妃宜貴嬪李佳怡似乎也病了,雖然他有些懷疑皇後是故意不給自己面子,但某種僥幸心理卻讓他感覺皇後萬一可能是真的病了?

瑩花知道李佳怡也病了,心中也覺得納罕,畢竟之前李佳怡還是好好的,怎麼現在就病了?聯想到皇後如今病了,瑩花忍不住猜測,如今這位宜貴嬪是不是已經打算投靠皇後了?只是,瑩花自己也想想不到,李佳怡為什麼會投靠皇後?

為了慶祝如今的收複國土的榮耀也為了給自己的好大兒造勢,德慶皇帝精心準備了盛大的歡迎儀式。為了這儀式可以辦得熱熱鬧鬧,皇帝特意花錢僱傭京城的百姓簇擁過來參與。

對於這個決定,皇帝自己是痛快了,只是可惜了戶部左侍郎沈俊成。畢竟現在他才是整個大胤王朝的財政總管,收複熱河之後,為了鞏固邊疆,同樣要連綿不斷的去花錢。這讓本來就已經岌岌可危的大胤國庫就已經敗無可敗,更何況皇帝還有花錢買這個虛熱鬧。

沈俊成不是不知道皇帝花錢是為了給三皇子白和清的奪嫡之路造勢,但他自己和三皇子白和清不熟,也知道白和清其實頗有幾分雄主的篤定,若在他手下,即使不死也要脫一層皮。

自然,沈俊成掏錢掏得很不自在。

金色陽光下,皇帝身著金黃色的龍袍,頭戴鑲嵌了二龍戲珠純金裝飾的烏紗蟬翼冠,立於巍峨的城樓之上,目光如炬,望向遠方那漸漸清晰的凱旋隊伍,心中湧動著難以言喻的激動與自豪。

等候了大約半個時辰後,一位身披銀色戰甲,背後卷著猩紅披風的英俊少年就這樣騎著一匹神駿的黑馬朝著皇帝走來。他的身後,是排列整齊的軍隊,士氣高昂,鎧甲碰撞間發出陣陣鏗鏘之聲,彰顯著他們歷經戰火的堅韌與榮耀。此時他身上銀色的鎧甲正在陽光下閃耀著耀眼的光芒,遠遠望去彷彿是從戰場歸來的戰神。

隨著隊伍緩緩靠近,皇帝的臉上綻放出溫暖的笑容,那是一種父親對兒子深深的愛與驕傲交織的複雜情感。他輕輕抬手,示意身旁的宦官準備迎接儀式,同時心中暗自思量,這場勝利不僅鞏固了國家的邊疆,更讓三皇子白和清在朝野中的聲望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等到三皇子白和清已經到底預定的地方後,他用一隻手輕輕勒住韁繩,那匹黑馬便靈巧地停下。

看到自己心愛的兒子如今英武,皇帝心中大樂。

“三皇子白和清,得勝還朝,實乃國家之幸,百姓之福!”

皇帝的聲音洪亮而有力,透過傳令官響徹整個皇城,引來萬民歡呼,聲浪如潮。

聽到父皇的聲音,白和清立刻於皇帝面前翻身下馬,單膝跪地,雙手高舉戰旗,恭敬地呈於皇帝面前。他的眼中閃爍著堅定與忠誠,彷彿在說:“父皇,兒臣不負所託,已將敵寇驅逐,保我河山安寧。”

皇帝親手接過戰旗,輕輕撫摸著那浸染著戰士鮮血與汗水的布料,心中感慨萬千。他扶起白和清,拍了拍他的肩膀,語重心長地說:“吾兒英勇,朕心甚慰。此戰之後,你當更知治國不易,需繼續努力,為百姓謀福祉,為朕分憂解難。”

隨後,一場盛大的歡迎儀式在皇城前舉行,百官跪拜,百姓圍觀,眼睛裡自然中充滿了對未來的無限憧憬。畢竟光拿錢白看景的好事任何一個人都想再來一遍。

當然皇帝唯一的遺憾就是三邊總督孫世安還是藉口要照顧父親老孫將軍,拒絕和白和清一起出席此次的歡迎儀式。

孫世安雖然和白和清在戰場上結成了深厚的戰友情,但他也明白,滿朝文武以及其背後的廣大士紳應該是不願意支援三皇子憑借軍功上位的。自己身為文官地主的一份子,是不可能完全背叛自己陣營的。

理論上皇權是無限的,但皇權能夠落地多少是需要有人支援的。而在大胤,一個光桿皇帝在沒有太監的支援下,是對付不了這些盤根錯節計程車紳地主。但一個得到了軍隊擁護的皇帝,其在話語權上就要比一個只憑借身份繼位的皇帝要大很多,對地主士大夫的管制也格外嚴厲。這接近二百年,文官以及文官背後計程車紳地主已經透過嚴苛的禮法把皇權極大約束,他們出於自己的利益是不願意再來一個馬上皇帝的。

其次,大胤太祖太宗在選擇繼承人上都是堅持了比較嚴格的嫡長子繼承製度,在大胤天生就沒有所謂立賢的輿論空間。當今皇帝的曾祖父也想著立愛妃的小兒子而冷落母親不受寵的長子,但滿朝文武都堅持立長,最後還是當今皇帝的祖父憑借長子身份當了皇帝。前輩的經驗更是讓文官不願意摻和這種奪嫡的事情,要摻和也是堅持嫡長子繼承製。

最後,奪嫡之爭兇險萬分,三皇子所憑借的歸根結底還是皇帝的信任,但是大胤皇帝的君恩不是很靠得住,若是有朝一日三皇子君恩散盡,徹底失敗,那跟隨他奪嫡的人可就什麼也得不到。

皇帝明白孫世安的想法,也沒有強求他非要陪著三皇子白和清出席歡迎儀式。他自己也明白自己想立三皇子為太子這件事情不但大臣不願意,就是後宮裡面也得不到太多的支援。不說別人,就是自己的親媽也不願意支援三皇子白和清?

在大胤,孝為百善之首,就算是皇帝也要受孝道的約束。太後不願意,皇帝也不能逼著自己親媽同意。何況現在的太子雖然資質不如他三弟那樣優秀,但他首先沒有什麼大的錯誤,其次又有一個得力的靠山——西域強國樓蘭,這也制約著三皇子白和清的上位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