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三根線結到一起,系在一根粗壯的橫枝上,李君閣這邊將麻線回搖,將線重新崩緊一點,纏繞掐死在軸頭上,開始順時針搖動手柄。
三條線又各自隨著軸旋轉起來,扭力使它們開始從大樹橫枝那個地方糾纏到一起,形成一段三股繩。
阿音拿著李君閣給她的丫字型木叉,將三條線隔開,控制它們扭緊的程度,覺得合適了,就朝李君閣方向後退一步,就這樣,丫字木叉後面永遠是三股,而身前的繩索則扭成了一股,越來越長。
走到快要接近李君閣的位置,李君閣停下裝置,將線頭從軸上放開,阿音重新拿著木叉往前走,將新的三股線牽到樹旁。
解開老結,在一根枝樁上套上纜繩結,李君閣繼續轉動搖柄,阿音配合,一股新的繩索再次成型。
三趟走完,一條百米長,三股扭成,緻密均勻的麻繩就躺在了地上。
麻繩只有簽字筆芯那麼粗,阿音看著麻繩說道:“這不粗不細的,你準備用來幹嘛?”
李君閣笑道:“看著細是吧?承受一百公斤都沒問題!”
將十字架上的可拆解部件取下來收好,將麻繩收回到剩下的那個線軸上。
回到木樓,李君閣取了一段麻繩,拋過橫梁兩端紮好,弄成一個線圈,一隻腳踩上去,兩手抓著繩子,站在繩子上前後搖晃:“看,蕩鞦韆都沒問題。”
阿音也驚訝了:“哇!這麼厲害!”
李君閣說道:“對啊,麻繩比棕繩厲害多了,而且我們還可以用同樣的方法繼續三股扭到一起,做出更粗的來。”
阿音笑道:“那我們下午繼續?”
李君閣摸著下巴說道:“阿音,你吃鯰魚是不是有點膩了?”
阿音笑道:“其實也還好啦,現在有了鹽,有了油,你又做得那麼美味。”
李君閣笑道:“現在有了線,我們就可以換一種釣法了。”
阿音笑道:“可是你有魚鈎嗎?”
李君閣說道:“誰說釣魚一定要用魚鈎的?看我的。”
取來幾根曬得皺巴巴的當年生的蘆葦管子,切成許多五六毫米寬的小圈。
挑了根幹竹子,剖成細條,刮掉大多數竹肉,從每個節頭兩端各留出兩個公分切斷。
然後將竹子中段掏薄,嘗試這將竹條彎折,直到能將竹條彎曲到一起,兩個頭子剛好能碰到一處為止。
將竹條開啟,把兩端削得非常尖銳,這就得到一根竹針。
拿出上午最先搓制的細麻線,切下一米左右長,一頭綁到竹針中部被削薄的位置。
就這樣一個一個做,沒一會桌上堆起了八九十個竹針。
將早上剩下的木薯粥,倒筲箕裡,將小木薯塊都濾出來。
取來一個淺筐和最後做的那捆粗麻繩放到竹幾上,先扯出幾米繩子,盤到淺筐裡面,然後取過一個竹針彎過來,套上一個蘆葦圈,在圈裡填上兩三顆小木薯塊。
將掛著竹針的麻線另一頭系在繩上,往下放繩,小心地將竹針擺在筐中心,粗繩盤在淺筐最外圍。
然後照此辦理,每隔一米繫上一根竹針。
很快淺筐中就出現了一盤繩子,中間都是彎曲到一處,填上誘餌的竹針。
這玩意兒的名字叫“魚卡”,抓素食性和雜食性魚類用的。
葦圈是當年生的,在水裡會被泡軟,等個頭偏大的魚類來就食的時候,嘴巴輕輕一碰魚卡,已經泡軟的葦圈就會斷掉,魚卡彈直將魚掛住,魚就被抓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