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學文喜上眉梢:“太好了,皇上請吩咐!”
成德皇帝說話的時候,辛學文字來滿臉高興,聽到半截之後,卻不自覺地低下了腦袋,心裡撲騰撲騰跳得厲害。這事來得也太快了,剛還說分析不出將來的皇後是誰,想不到立馬就有了答案。不過這裡面還有個疑問,皇後是馬上要揭蓋子了,太子是誰,卻依然是個迷。
事情太大,成德皇帝說完,忍不住又叮囑了一句:“小辛子,此事非同小可,誰都不能告訴。我不擔心別人,但必須提醒你,不要給你那個巫姐姐提及,否則我把你倆一起給收拾了!”
辛學文誠惶誠恐地說道:“皇上吩咐,小人就算粉身碎骨也要去做。可小人見識有限,就怕誤了皇上的事!”
成德皇帝笑道:“你也別那麼緊張!看看鄧妃父母兄弟的相貌言行舉止,順便打聽打聽鄧家在當地的聲望,只要不是太過分,這事都好辦!”
天命皇朝有個規矩,立後之前,皇帝要到皇後孃家去一趟,並且是微服私行。這是從民間風俗演化而來的,民間嫁娶,準女婿也要提前上門拜見岳父母。皇帝與皇後就好比正式的夫妻,大婚之前,看看岳父母也正常。當然,皇帝不可能以至尊身份拜見皇後的父母,微服訪問一次,就算盡到了女婿的禮節。
此外,皇帝登門,也有考核後族的意思。天命皇朝有句俗話,叫做“爹矮矮一個、娘矮矮一窩”。妻子的相貌品性如何,會對後代産生普遍而深遠的影響。
而與普通人家比,後族的影響,不單體現在基因遺傳和道德養成方面,還涉及到朝廷的穩定。
因此,皇帝要選皇後,看的不單是皇後本人,也要考察皇後家人的綜合素質。其實選妃就有這個步驟,不過選妃是禮部負責考察妃子家人,立後的話,就該皇帝親自把關了。
可皇帝不能輕動!都上門考察過了,卻因為家人鄙陋不堪而更換皇後人選,傳到民間去,乃是不折不扣的笑話。久而久之,皇帝立後之前,一般都會先派人去探路。
如果皇帝的意圖不是很明確,派的人層級就不會太高。成德皇帝給辛學文安排的,就是借賞賜之名,去鄧妃家裡探視。
有人可能要說,鄧妃進宮之前,禮部都考核過了,難道辛學文比禮部的人還專業?
其實這裡面有門道,禮部選妃,受到諸多因素影響,結果往往走樣。皇帝不過一後四妃十嬪,只要選為嬪妃,家族就能飛黃騰達,萬一走運當了皇後,那就是天大的一場富貴。而禮部又是有名的清水衙門,選妃算是為數不多的撈錢機會。買賣雙方都有強烈的需求,自然是一拍即合。
利用考核家人的環節,在天命皇朝的選妃史上,不乏禮部把皇帝涮了的事例。明明皇帝看中的妃子,禮部能夠挑出一堆毛病卡掉,明明皇帝不喜歡的女子,禮部卻能找理由塞到宮裡來。偏偏禮部做這些事做老了,即使夾雜著私貨,皇帝還未必能看出來,即使看出來,皇帝也很難找到發作的把柄。
這也與皇帝本人有關,象成德皇帝這般強勢,禮部還是不敢太出格,在選取嬪妃的過程中,不敢明目張膽地舞弊。可選妃是選妃,立後是立後,選妃的標準無法與立後相提並論。更重要的是,此次冊封皇後,與後面冊立太子息息相關,成德皇帝自然不會輕忽。
梅妃受罰之事在宮內引起的波瀾,很快被另一個重磅訊息驅散:皇帝派了內務府掌禮司郎中王振海、禦用監掌印太監吉午成,以及貼身小太監辛學文,分別去駱妃、禰妃、鄧妃家中頒發賞賜。
內務府轄七司三院,各司郎中與六部下轄各司郎中平級,也是正五品。兩者相比,內務府郎中的職權範圍要狹窄得多,但因為有機會近距離接觸皇族,其官場發展潛力很大。
內務府掌禮司負責內廷禮樂,有小禮部之稱,但凡宮內有什麼重大慶典,都由王振海操辦。權力雖然不大,卻也算是皇帝的身邊人。
至於禦用監掌印太監吉午成,那是太監中最得寵的一個,既有油水又有實權。辛學文不用多說,說權力一點沒有,但要說與皇帝的親近程度和由此衍生出來的影響力,恐怕不在王振海、吉午成之下。
皇帝忽然派這麼三個人出京,分別賞賜三位貴妃的家人,不單宮內議論紛紛,朝野上下,照樣掀起了一波熱潮。此事背後的意圖遠比處罰梅妃明顯,但凡有點官場經驗的人都猜到,皇帝要立後了。
所以成德皇帝又加了層掩護,同時派了三個人出去。大家是知道皇帝想要立後,但究竟皇上屬意於哪位貴妃,卻誰都猜不到端倪。甚至還有一種可能,就是皇帝本人也沒有完全拿定主意,想借這次頒賞進行考察。
“老師,所謂有國者無家,聖上既然有了立後的心思,也該與相府商議才是!明天該當學生輪值,要不學生借機找聖上當面問問?”
對于徐信介的提議,楊奇溥斷然否決:“萬萬不可!立不立後、立誰為後,都只是我們的猜測,聖上並未明言。他如此行事,就是不想讓別人摻乎!”
徐信介還是有點不甘心:“這次立後與將來冊立太子息息相關,聖上如何能夠瞞著相府?”
楊奇溥道:“沒什麼想不通的!既然聖上沒有明言,我們就不能主動過問。不管怎麼說,此事遲早要頒布天下,在此之前,總是要找相府商議的!”
“不管聖上屬意於哪位貴妃,也該讓我們提前做些準備。再說了,那時候大局已定,還有什麼可商議的?”
楊奇溥輕笑:“聖上立後,你想準備什麼?以當今聖上的脾氣,莫非你還想幹預皇後人選?”
徐信介搖頭:“不是,學生是擔心大典辦不好!”
“糊塗!相比誰當皇後,大典辦得好不好,也就那麼回事罷了!並且大典自有禮部和內務府掌禮司負責,相府雖然不能置身事外,到底隔了一層,又何必操這個心?信介,你今天有些心浮氣躁啊,莫不是有什麼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