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朝天子一朝臣,如今大華朝,已經不是太、祖皇帝在位時的大華朝了。
作為皇帝的妹妹和皇帝的姑姑,地位本身就有著天壤之別,更何況這位姑姑從前交好皇貴妃和寡婦貴妃等人,曾在聖德皇后健在時想扶持皇貴妃為後。
太、祖皇帝性格使然,格外縱容弟妹及其子女胡作非為,然而當今聖上是非分明,性格剛毅,雖然在治國之道上肖似太、祖皇帝,但是極講究王子犯法與民同罪,兼與端慧大長公主並無深厚情分,得知訊息後龍顏大怒,當即命人將王超下獄、將許琳和負責賑災事宜的官員全部押解進京治罪,又命王朔、定北侯查抄王、許和諸官員之家。
王家在京城,即端慧大長公主府和盛國公府,許家卻在江北,距離江南有些距離,躲在定北侯大軍後面,榮賊之叛和薛賊之亂並未波及到他們家,所以在端慧大長公主留欽差重臣的家眷住在公主府後,他們才能聯手貪汙這兩筆賑災銀子。
美其名曰留住,實則是扣留為人質,為了讓兩位欽差重臣不得不順從他們之命。
他們恣意妄為慣了,壓根不在乎旁人如何評價。
不僅如此,京城中亦有人痛告端慧大長公主府上種種仗勢欺人之狀,有落井下石的、有有仇報仇的、有揣測聖心的,整理之下,端慧大長公主府上曾經做過的惡事一樁樁一件件地披露出來,滿朝文武無不驚駭欲絕,齊齊上書懇請聖人奪其權、治其罪。
當今聖上順水推舟,勒令嚴辦。
最終從端慧大長公主府、盛國公府和許家等處查抄出數千萬兩的巨財以及無數房產地畝珠寶等等,和昔日查抄榮賊的家產不相上下,單是公主府的一個管家就擁有數十萬的家資!
如此鉅貪,不殺不足以平民憤。
當今聖上遵從太、祖皇帝的令旨,凡貪必殺!
然而端慧大長公主和盛國公年紀老邁,當今聖上殺過王超、許琳並一干官員之後,於心不忍,特地網開一面,赦端慧大長公主和盛國公不死,只歸還公主府和衣食之資,卻奪去了盛國公的爵位,其餘王超之妻、許琳之妻及其子女下獄後亦赦免其罪,送入公主府。
聞之此信,人人感慨聖人仁厚,只誅首惡,未牽連其他人。
倒是秀姑暗暗感慨聖人手段了得,有時候,活著比死了更痛苦,而且除了端慧大長公主外,其他家眷都是入獄後才得以赦免。
其實,底下的老百姓哪裡知道朝中有幾個官?恐怕他們連本地知府、縣太爺的名諱都不知道,怎麼可能聽說端慧大長公主無數事蹟?畢竟是很多年前的事情了,京城中為官做宰的都未必清楚,何況天高皇帝遠的平民百姓?
秀姑頭一回知道縣太爺為官十餘年未能高升的原因,頭一回聽說王家的來歷,初見明月時,她就覺得王家非同一般,不似尋常富戶,果然不出自己所料。
如今天下都傳遍了端慧大長公主一家的種種行為和最後下場,凡是知道來龍去脈的百姓都拍手稱快,秀姑覺得定是受端慧大長公主欺負的人在裡頭使了手段,廣傳於天下,致使無數災民的憤怒之火都衝向端慧大長公主一家,日日咒罵不絕。
能不恨嗎?誰不會算這筆賬?如果朝廷的賑災糧款及時抵達,有了足夠的糧食和防治瘟疫的藥材,他們不會因飢餓而死,不會因瘟疫而死,活下來的百姓不知凡幾。
驚天大案落幕之際,定北侯親自帶兵護送用查抄所得重新購買的糧食、衣物、炭火等物浩浩蕩蕩地抵達四省災區,按各地受災情況一一頒發下去。
秀姑和張碩得到賑災糧款被貪的詳細情況沒兩日,屬於桐城的那份賑災物資便到了。
百姓聞之,無不喜出望外。
洪災和瘟疫之後,他們最想要的是什麼?過冬的糧食、禦寒的衣物。
張碩是里長,帶村中壯丁領回了衙門裡按照丁冊分發給他們村子的東西,每一樣都登記在冊,活著的民戶也一一核查然後發放,賬目清清楚楚,沒有貪汙的可能。
這些東西包括口糧、衣物、炭火和百姓迫切需要的糧種,凡是有地的百姓除了口糧以外,皆可按每畝地一石稻種而領。不過,為了公平起見,畢竟許多百姓沒有地,等明年秋收之際,領了糧種的百姓要上繳這每畝一石的糧種或者相應的銀錢。因本地元氣大傷,朝廷特地從明年起免稅三年,免稅是免稅,這一畝地一石的糧種卻不能免。
賑災的糧食送到了,桐城很快就會恢復,外地自有糧種入城,但是為防萬一,老張和張碩夫妻商議後,領了三十石飽滿的稻種。
秀姑細細盤算了一下,除了糧種,他們家領到了足足一年的口糧,壯丁最多,幼童最少,小野豬這麼個娃娃還領了一些。這些口糧不是以稻穀、小麥為主,而是以玉米、紅薯、紅薯乾等物為主,稻穀和小麥的數量很少,都用作糧種了,而且受災面積大,朝廷不可能用稻穀小麥賑災。即使如此,百姓們也很滿足,這些糧食夠他們一年不捱餓了。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他們家各樣都領了些,玉米紅薯大豆等物是今年的新糧,正好留作明年的種子。
一家五口每人領了一件冬衣和十斤木炭,大人的冬衣是一斤棉花一件,孩子是半斤棉花一件,一水兒青灰色粗布裡子和麵子,棉花的成色也不是很好。許多百姓卻很高興,平時他們哪裡捨得為自己做新棉衣,哪裡捨得買木炭?有些人十幾年都沒穿過新衣服了。
房舍塌陷的人家可以領到一筆修葺房舍的費用,雖然數目不多,但是總比沒有的強。
凡是家中有人死在洪災和瘟疫中的人家,另外領了朝廷發放的一筆喪葬費。他們村子防治瘟疫時掩埋了許多無名或者本村絕戶者的屍體,按照屍體的數目,村裡公中也得了相應的喪葬費,張碩和張里長商議後,將這筆錢平分給了村中各戶,家家不落。
秀姑覺得朝廷真是考慮得面面俱到,朝廷每年都有船隊出海,以瓷器茶葉絲綢換取黃金珠寶香料等物,加上豪強也得交稅,自開國以來國庫非常之充盈,因此每回遇到天災朝廷都捨得撥鉅款賑災,百姓最是感激,見面時都要口呼幾聲萬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