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就舉薦你了呢?”秀姑又驚又喜,她萬萬沒想到張碩有這樣的運氣,典史啊,雖然不是官,但在一個縣城裡頗有些地位,相當於一個縣城的警察頭兒。
張碩已年近四十,依舊身高膀寬,意氣風發,哈哈笑道:“我做里長的時候,村裡那些變化算是天翻地覆了,大多數村民安居樂業,縣令大人都記在心裡,有意提拔我,加上市井中的百姓都很服我,我也讀書識字,又有林主簿贊同,於是就有了今日之事。”
說到這裡,張碩掩飾不住眉宇間一點洋洋得意之情。
秀姑點頭道:“如此說來,都是你應該得的。只是,你去衙門做了典史,家裡屠宰的生意怎麼辦呢?你一面做官,一面賣肉,到底不大好。”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老張聽到喜信時早已呆若木雞,此時聽了秀姑這話,不由得回過神,沉思片刻,開口說道:“這有什麼擔心的?咱們家賣肉的鋪子轉到我名下來,我才是真正的張屠戶,生意上的事情阿碩就別堂而皇之地出面了,讓我來,旁人自然就挑不出什麼理了。”
老張越說越覺得有理,負手在屋裡走來走去,重重點頭道:“對,就這麼做!不過就是個名頭,難道你這做兒子的代替老子殺豬,別人還能說是你的錯?”
秀姑忖度片刻,十分贊同,只要明面上過得去,旁人才不來管張碩在家殺不殺豬。
張碩本來也是這麼打算,就是不知道怎麼開口,現在老父和妻子都這麼說,他就可以放心了,這種事就是有人追究,也查不出什麼過錯。
上有馬縣令和林主簿青睞,下有民眾舉薦,張碩本身讀寫都不錯,非常符合吏員的選拔,不出幾日就走馬上任了,每日早早起來去新建的屠宰場殺豬宰羊,其餘剝皮分割清理買賣等雜事由老張和夥計料理,然後吃完飯去衙門上班,時間竟也充足。
在上任之前,張碩向衙門舉薦蘇超取代自己的里長之職。
其實,張碩在遷居桐城不久就萌生了去意。
他們家住在桐城,自己又打算在城裡僻靜處買一塊地專做屠宰之事,也就是將村裡的屠宰場遷到城裡,雖說村裡房地耕牛俱全,平常也要回村耕種並料理村中人情往來等事,但若沒有要緊大事,估計不會遷回村裡長居,這麼一來,他繼續做里長就有些不適合了。
何況,今年夏秋兩季收成雖然不好,但因有賺錢的門路,村民也算豐衣足食,私塾先生仍舊是張家出錢,童兒識字,上下可謂是一片崢嶸氣象,張碩離去也很放心。
張碩之前沒吐露這份意思,是因為里長雖不入流,到底比平民百姓強些,掌管村民的賦稅和戶口,每逢衙門下達公告皆可得些便宜,順便照應親友,正猶豫著辭職與否,誰知就得了這個造化,倒是意外之喜。
典史管理的事務甚多,張碩自然忙碌起來,反觀秀姑卻是相當清閒。
壯壯和開疆有耿李書院和縣衙裡的先生教導,學業不必秀姑十分費心,只需督促開疆一人用功即可,倒是兩個小的雖未滿兩週歲,卻已露出聰慧氣象,尤其是平時不吭不響的老三阿麒,因著秀姑的教導,居然能背出七八首詩詞,三字經也能背下一大段。
老張和張碩都很高興,不過兩個孩子年紀太小了些,所以都贊同秀姑不能揠苗助長的想法,只在玩耍時把一些朗朗上口的詩詞歌賦和啟蒙的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教給兩個孩子,另外壯壯丹青略有小成,閒暇時以工筆將那些“刻舟求劍”、“鑿壁借光”等成語典故繪將出來,做成畫冊送給三個兄弟,因畫冊顏色鮮豔,形象逼真,幾個孩子都非常喜歡。
秀姑拿著畫冊翻看了片刻,不禁拍了拍額頭,虧得自己畫繡雙絕,素來又對兒子們的教育用心,居然沒有想到將典故繪製成畫冊,用來引發小兒子的興趣,繼而學習,難為壯壯年紀輕輕的竟能想到這個主意,而且繪製得格外細緻。
秀姑現在無所事事,生意和家務都不用她操心,便接手壯壯的繪製,將沒有畫出來的典故一一畫出來,同時又將通俗易懂的唐詩宋詞繪成圖畫。
進了十月,畫冊尚未完成一半,李淑人忽然派銀珠來請她。
秀姑暗暗納悶,雖然她接了李淑人不少繡活,但是李淑人身份尊貴,只有重賞,從沒提過見自己,怎麼今日突然想見自己了?
李淑人還派了一輛青綢車,以示看重,秀姑從銀珠處問不出頭緒,又不敢耽擱,只得急急忙忙地收拾打扮一番,與銀珠乘車前往李家。
喜歡棄婦再嫁請大家收藏:()棄婦再嫁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