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代初的一個春天,陽春三月的一個早晨,sxzy縣永樂公社第一生産大隊的田野裡,到處都洋溢著歡快地笑聲。
辛勤勞作的人們正在為麥田除草,以便更有利於麥子地成長。此時的麥苗都已長到了大腿,綠油油一片連著一片,一眼望不到邊。風一吹過,麥苗沙沙作響,搖曳著形成綠色的浪,有層次地傳向遠方,彷彿置身於綠色的海洋。
一個個村落就好像漂泊在大海中的船舶,大大小小村落中冉起的炊煙,好像從千百艘船的煙囪升起,隨風飄揚。
這裡是歷代著名的糧倉——八百裡秦川。永樂公社第一生産大隊就是這八百裡秦川眾多生産大隊中的一個。
在第一生産大隊的村落中,有一家姓馬的農戶,農戶的主人叫馬繼先,高挑的個兒,看上去很精神。他的女人姓嚴叫嚴翠娥,是解放前從十裡外的一個嚴姓村落嫁過來的,也是賢惠的人,裡裡外外操持的不錯。
這家的院子是典型的關中地區農家四合院,土木建築,房上的瓦礫單面朝向都向院內。這就是有名的關中“八大怪”中的一個稱呼“房子單面蓋”。
男人忙完了地裡的活,回到家放下鋤頭,用幹毛巾在身上來回抽打,除去身上的塵土,便在女人事先準備好的盛滿熱水的搪瓷臉盆裡洗臉。
飯菜已端上擺在院子裡的小方桌,馬繼先的兒媳婦喊道:“大!吃飯!”1,馬繼先“嗯!”了一聲,將擦過臉的毛巾搭在臉盆邊上,起身坐到不遠處小方桌旁的小板凳上。
馬繼先看著院子前方空地上,一個十二歲左右大的男孩與一個六歲左右大的男孩子正在玩耍。他倆飛著自己疊的紙飛機,互相追逐著笑聲不斷。
“全民,紅衛,吃飯!再不耍了!”馬繼先笑著叫他倆。可這會兒,兩個孩子玩得開心全然沒聽見,見他倆還沒反應,端菜上來的嚴翠娥急喊到:“這兩個歲娃,叫你倆吃飯呢沒聽見?快點過來吃!”
於是馬繼先的兒媳婦過去,硬生生地將他倆一隻手牽一個帶到臉盆旁,他倆看執拗不過,便洗完了手到桌邊坐下來。
叫全民的小孩是馬繼先的小兒子,大名叫馬全民。而這位叫於衛的小孩子,是嚴翠娥大妹子的孩子,紅衛是小名,大名叫於衛。大妹子叫嚴翠玲,隨丈夫從軍在西部邊疆。因為有文化底子,經過努力考上了當地的醫學院成為了一名婦科醫生,丈夫叫於忠誠在邊疆部隊,是一名軍官。
因為工作忙照顧不上小孩,老大、老二送回了老家,老小留在了身邊。老大是個丫頭在孃舅家,就是十裡外的嚴家村,到了上學的年齡又回了邊城。因為是文革年代,所以三個孩子起的名字分別是:於紅、於衛、於兵,每個人最後一個字加在一起就是“紅衛兵”,文化大革命氣息很濃。
在那個年代多數孩子的名字與文化大革命有關,有的叫文革、文軍、文化;有的叫小紅、紅衛、紅兵,保家衛國等等,現如今想起來倒是很有意思。
1注:關中一帶的方言“爸”叫“大”,叔伯叫“爸”。
於衛看上去比較瘦小,面板白淨,眼睛較小,單眼皮,但比同齡孩子的個頭矮上一些,看上去機靈鬼似的調皮。
於衛坐在小方桌旁沒一會兒就跑了,全民叫到:“紅衛,咋又跑了?”“我不吃了,讓姨媽給我做雞蛋羹!”於衛邊跑邊說,“這娃!”馬繼先無奈地搖著頭說到。
嚴翠娥端著雞蛋羹,滿院子追著於衛喂飯吃,於衛吃一口就跑。就這樣吃一口跑一會兒,重複著一件事情。後來,全民追上他將他拽到嚴翠娥面前摟抱住,於衛又喊又叫,掙紮著想從全民的懷中掙脫出來。
然而,折騰了半天,還是力氣小,怎麼也掙脫不了,於是就“嗚嗚!”地放聲大哭起來。嚴翠娥見了就罵了全民一句“全民,你這愣娃!看你把娃弄地,去,一邊去!”捱了罵,全民無趣地走開了。
“我娃乖!不哭,不哭!快吃,快吃,吃飽了打他!”嚴翠娥哄著於衛。本來已經不哭得他,卻被喂地一口雞蛋羹燙著,又“哇哇!”地哭上了。嚴翠娥又哄到:“娃不哭,娃不哭!姨媽給你吹吹,就不燙了!”
全民見到這場景,站在那裡忍不住地傻笑。嚴翠娥用小勺子舀了一勺雞蛋羹,在嘴邊吹了吹然後喂給於衛。
於衛眼裡閃著淚花,看著嚴翠娥,害怕燙著還是不敢吃。
嚴翠娥把小勺在空中來回地運送了幾下邊哄到:“東風涼,西風涼,給娃娃吃個肉肉香!”於衛破涕為笑,這才把一頓飯吃完。
馬家的後院種著五棵杏樹,中間一棵,四棵在四周,杏樹生長有幾十年了,很粗壯,一個大人是抱不攏的。
農歷三月正是杏花盛開的季節,枝繁茂盛的杏花充滿了後院,躍出了院牆。杏花的花蕾呈紫色,剛開放的呈桃紅色,盛開的呈白色。
黃色的花蕊爭相吐豔,蜜蜂、蝴蝶漫天飛舞,增添了農家院落的景色,看上去繁花似錦、十分美麗!
精瘦的於衛別看年紀不大,由於在農村生活了幾年,爬樹還是很利索。在全民地帶領下很快爬上樹幹,坐在枝幹上身臨其境地看風景,見到自己被茂密的杏花圍繞其中,感到特別快樂,忍不住“呵呵!”直笑。
又過些日子,杏花陸陸續續飄落下來撒了滿地,嫩綠樹葉竄出來,杏葉與杏花交錯在一起看上去又是一番別致的景象。
等到杏花完全落了,一場春雨過後,杏葉長得鬱郁蔥蔥,小杏子也掛滿了枝頭。
杏子從掛果到成熟很快,就月把光景。等到黃橙橙的杏子掛滿枝頭,那可是解饞了,孩子們每天都要拔一些吃。
吃杏子必須將杏胡砸開取杏仁吃掉,要不然非拉肚子不可。於衛從小就知道,邊城的杏子也很多,於衛一直堅持這樣吃杏子,從不拉肚子。大人們還將杏仁淹成杏仁醬,可好吃啊!
天氣逐漸熱了起來。這時候,生産大隊的孩子們又有了新的玩法。
一天上午,全民帶上於衛加上旁邊農戶的孩子保衛,三個人在地上撿了些石頭、磚頭、土塊,瞞著大人,然後用家裡吃完點心的包裝紙分別包裝起來,用綁點心的紙繩紮好,看上去極像一包點心。
因為點心包裝紙有限,他們三個只包了兩包就沒有紙了。在那個年代家裡有點心吃那是很稀奇的事,兩張點心紙已經是搜刮了很長時間才得到的。
他們三個人拿著包裝好的“點心”,穿過馬家種著杏樹的後院,前方不到二十米就是馬路,馬路是公社通向縣城的主幹道。西面不到二十裡地就是縣城,東面七八裡是永樂公社。
他們三個人究竟要做什麼呢?
只見全民讓於衛、保衛在路邊等著,趁著馬路上沒車透過,自己將精心包好的一包點心放在馬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