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572、“滄海一聲笑”(1/2)

那些一臉嫌棄地避開大鬍子道人的閨閣女子、出嫁婦人見到前頭的蘇午,頓時都兩眼放光,說什麼也不肯讓開通路,反而一個勁地往蘇午湊近。

前頭的紫衣青年道人不知使了甚麼法子,

每到有人朝他擁擠過來的時候,都會無知無覺地與他錯身而過。

那些人固然沒把蘇午留在人群裡,

卻叫最後頭的源清受了苦,被諸多人擠在人群裡,進也進不得,退也退不得,便在大姑娘小媳婦們質疑的目光下,越發愁眉苦臉起來。

道弘與蘇午走到了靠近戲臺正前方的位置,

二人認認真真地聽了這出新出不久的雜劇《目連經救母》。

戲劇傳承源遠流長,

自先秦始,至宋、金漸得發展。

在此時期,百姓見得最多的戲劇,即是雜劇。

當下這出雜劇,講說的是佛陀的弟子,名‘目犍連’者,入地獄救母的故事,這位‘目犍連’尊者,在民間傳說中,常被百姓將之與‘地藏王菩薩’混為一談。

時下蘇午與赤龍所看的這出雜劇,

演至最後,

還有目犍連尊者修成正果,坐落地獄,被尊為地藏王菩薩的雜技。

也是引得人們陣陣喝彩。

二人處在人群裡,

甚至聽到不少人跟著臺上宣誦起了佛號。

“佛門在閩地已然是深入人心,地藏王菩薩系的道壇、道廟,比之道門香火鼎盛太多了,連巫門道壇都漸受佛門道壇影響,開始被佛門道壇包容吸收。”赤龍真人看著臺上還未閉幕的表演,搖頭感慨了幾句,轉而又道,“佛門借這法子宣說自家教派,給自家臉上刷金漆的法子不錯。

就是這出戏唱得並不好聽,

太柔了,太柔了……”

他說著話,嘴裡跟著哼了幾句戲詞,

又把調子拔高,仍然覺得味道不對,連連搖頭道:“還是太柔了……”

雖然赤龍道人對當下這出雜劇評價不高,不喜其腔調柔軟,但蘇午還是察覺了出來,自己這位師父,顯然是個喜歡歌詠之類娛樂的道人。

在這位師父的板車上,蘇午還看到了一把舊琵琶。

此下,

臺上表演依舊,

但四下裡圍觀的百姓卻漸漸少了下來。

天色不知何故漸漸昏沉下去,

不過二三分鐘的時間,戲臺周圍的百姓就都散盡了。

赤龍真人關注著臺上的表演,對四下裡百姓倏忽散去似是渾然無覺,他見臺上樂師彈起了琵琶,忽然轉頭同蘇午說道:“將某那把琵琶拿來。”

蘇午點點頭,

從身後疊合成一個巨大書箱般的木箱中,提出了一把琵琶,遞給了赤龍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