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四四一節 發兵朝鮮

要說李元胤這麼多年錦衣衛的俸祿畢竟沒有白吃,用著姬慶文的錢,沒花多少時間就建立起一張覆蓋整個大明朝的情報網。

這張情報由三教九流、七姑八婆、乞丐混混等人組成,人脈範圍雖然極廣,骨幹卻是十分精煉,只有李元胤、李巖和姬慶文三人才知道這張情報網的概況。

儘量縮小和收斂的核心,保證了情報網最重要的兩個要去:機密和迅速,至於情報收集的深度和廣度在這兩點面前就顯得不甚重要了——有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寧可不去偵查,也不能暴露這張情報網的訊息。

然而奉旨出兵朝鮮,乃是一件震動天下的大事,這樣的事情,自然瞞不過李元胤的目光,也瞞不過姬慶文的耳朵。

原來是李元胤透過沈良佐的門路,暗中收買了在乾清宮端茶沏水的小太監。而崇禎皇帝在同溫體仁密議之時,就是這個小太監當值,聽到訊息之後便假裝順口說給了李元胤留在宮中的內線知道。

內線得知訊息之後,便趁著出宮採買物品的機會,告知了在京師經營姬氏錢莊的多九公。多九公是個老江湖,又對姬家忠心耿耿,知道此事不可大意,便派兒子小多子以核對賬目為由,帶著訊息、騎著快馬,立即南下給姬慶文報信。

古代傳遞資訊,雖然有烽火、信鴿等許多比騎馬傳遞快得多的手段,可是烽火臺傳遞的資訊內容太多單一、而信鴿則要考慮能否飛到目的地和會不會半途被人截殺等原因,都不是十分可靠。

真正機密緊要的訊息,還是得依靠得力的人力傳遞。

小多子便是這樣一個得力之人,他跨馬加鞭、日夜兼程,花了五天時間終於將訊息送到姬慶文手中,比傳遞軍情要務的八百里加急快遞還要快了三天。

可別小看這三天時間,在這段時間之內,已足夠姬慶文做細緻的商議和完全的準備了。

其實按照姬慶文的打算,眼下他現在並不願意就這樣貿然出兵北上。因為透過崇禎三年左右的一通神操作,直接威脅大明朝廷統治的滿洲皇太極和西北民變已經被姬慶文用各種手段打壓下去了,只要沒有出現什麼大的變故,崇禎初年的局勢已然穩定下來。

而姬慶文正是要利用這種穩定的局勢,繼續賺取大量白銀、開展土地改革、推廣新引進的農作物、編練明武軍將士、修建大海船等各項工作。並且這些工作的重要性,比起壓制滿洲八旗和西北民變來,一點也不遜色。

姬慶文自己心裡也明白,明末崇禎年間經歷了一場氣候異常寒冷乾旱的小冰期,造成了災害不斷以至讓朝廷無暇賑災的局面。因此留給姬慶文可以安心大展拳腳的時間並不充裕,迫使他不得不多管齊下地部署和開展各項工作。

饒是如此,自然災害的嚴重性,以及災害帶來的進一步影響已經遠遠超出姬慶文自己的預料,體現得最明顯的,就是皇太極獨闢蹊徑、鋌而走險地攻打朝鮮,而崇禎手裡則是無兵可用,只能千里迢迢調動遠在江南的明武軍前往增援。

對於即將到來的崇禎皇帝命令姬慶文出兵北上的旨意,姬慶文身邊之人的意見並不完全統一:

在謀士李巖來看,若是奉旨前往朝鮮增援,那勢必要同滿洲八旗精兵正面交鋒,而現在明武軍練兵尚未成功,兵員還有一千來人的缺口,許多戰術還沒有經過細緻演練,因此還遠不到同皇太極開展最終決戰的時候。為今之計,只能陽奉陰違,先接下旨意再慢慢北上,並在這個過程中積極運用姬慶文在朝廷裡的復社清流勢力,遊說崇禎皇帝收回成命。

而在領軍作戰的楊展看來,現在出兵朝鮮也並無不可。明武軍名義上的主帥當然是花錢發餉的姬慶文無疑,可實際上每天負責訓練的卻是楊展。因此來說,沒有人比楊展更清楚明武軍的實力。在他看來,明武軍已經具備了同八旗精銳正面交鋒並取而勝之的能力,出兵朝鮮則正好可以檢驗一下前階段訓練的成效。畢竟明武軍已經整整一年沒有上陣殺敵過了,還有五百多新兵更是從沒經歷過戰陣。

這兩方意見,都是在為姬慶文考慮,偏偏又是意見相左,誰也不能說服誰。

這下連姬慶文自己都有些難以決策,忽然想到自己身邊還有一個叫做“袁崇煥”的傢伙,這傢伙做了幾年的薊遼督師,對遼東整體情況的瞭解,只屈居於孫承宗之後而已,正好可以向姬慶文提供重要的參考。

從刑場之上被姬慶文硬救下來的袁崇煥對姬慶文十分客氣,斟酌著語句將分析了李巖和楊展兩方面意見的利弊,又介紹了遼東和朝鮮的實際情況。

只聽袁崇煥說道:“朝鮮國小民弱,若是皇太極決意攻打,斷然沒有能有堅守的理由,一定會是大水崩沙、勢如破竹,只要國朝不派兵增援,那朝鮮滅國便在旦夕之間。而朝鮮一旦滅國,或者被皇太極所全部佔領,那就會成為大明遼東守軍的心腹之患——皇太極拿下了朝鮮,便解決了糧食問題,同時可以利用朝鮮的地理位置,向西牽制遼東防線、向東同倭人勾結、向南又可以威脅山東,到時候朝廷便會陷入腹背受敵的被動局面。因此來說,出兵救援朝鮮,就是救援中國,其實是一回事。”

為您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