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早田秀吉的判斷沒有錯,為了打擊第四護衛群,華夏空軍與海航動用了大量兵力。不過也不是全部兵力,至少說不上耗費了全部作戰力量。簡單的說,華夏空軍與海航有足夠的作戰飛機,只是受到前沿基地支援能力限制,能夠用於作戰行動的飛機並不多,至少不可能把裝備的作戰飛機全都派出去。
在打擊第四護衛群的戰鬥中,華夏空軍把第一批到達前線,並且完成部署、做好戰鬥準備的十架j20a全都派了出去,其中八架用於奪取制空權,另外兩架擔負起了打擊第四護衛群的任務。與此同時,空軍安排了二十架戰鬥機為預警機等支援飛機護航。執行打擊任務的轟炸機來自內陸基地,沒有佔用前線基地的寶貴資源。只是那些屬於海航的jh7受到作戰半徑限制,全都部署在前沿機場上。加上海航出動的j11c機群,以及為jh7機群護航的八架j10c,從前線基地出發的戰鬥機接近六十架,相當於兩座大型空軍基地的出動能力。結果是,空軍與海航能夠用來執行其他任務的戰鬥機不到十架。這其中的四架,在打擊行動結束後到事發海域上空巡邏。
顯然,這充分暴露出了華夏空軍與海航的不足,即嚴重欠缺能把作戰飛機的價值發揮到極限的加油機,特別是大型加油機。
雖然y20已經正式裝備空軍,量產工作也在穩步推進,但是受到發動機限制,加上空軍對第一批次的幾架並不是很滿意,用y20改裝加油機的專案一直沒有獲得批准。按照空軍的意思,等到國產發動機完成了軍方驗收,不再依靠從伊萬國進口的發動機之後,再批准該專案也不遲。說得更直接點,只要發動機不再是問題,就能生產足夠多的y20,到時候生產加油機自然毫無問題。哪怕出現緊急情況也能用現役的y20改造,而且改造所需時間也就幾天。
只不過,空軍的領導肯定沒有想到會出現如此緊急的情況。
結果是,在衝突爆發的時候,空軍的大型加油機依然只有四架,也就是當年從藍羅斯引進的那四架。先不說這四架大型加油機已經老舊,最新的一架都已服役二十年,四架大型加油機又能做什麼?如果用來支援重型戰鬥機,一次最多隻能為十二架補充燃油。如果是支援預警機之類的大肚皮,那更加不堪重負。
沒有足夠多的大型加油機,就無法把部署在內陸基地的作戰飛機利用起來。
相反,如果有足夠多的大型加油機,就能動用部署在內陸基地的作戰飛機,兵力不足的問題就能迎刃而解。
從這個角度看,一架大型加油機等於盤活了數架戰鬥機。
可惜的是,只有四架大型加油機。隨著衝突加劇,這四架大型加油機主要為那些在戰鬥中消耗了太多燃油的戰鬥機服務,根本無法用來支援部署在內陸基地的戰鬥機,也就無法動用更多戰鬥機。
當時,被派去掩護東海艦隊的戰鬥機只有四架,而且其中的兩架還跟kj200在一起。
雖然空軍與海航進行了充分協調,讓部署在東部沿海地區的戰鬥機輪番出動,避免給加油機增添麻煩,但是隨著東海艦隊向南航行,被派往艦隊上空巡邏的戰鬥機所能滯留的時間越來越短。拿空軍的j10b來說,在攜帶三具大型副油箱的情況下,也只能在東海艦隊上空徘徊一個小時。
這下,問題來了。
就算執行護航任務的航空兵部隊全力以赴,讓戰鬥機輪番出動,也無法保證始終讓幾架戰鬥機在東海艦隊上空巡邏。別的不說,在前後兩批防空戰鬥機輪換的時候,肯定會出現空白期。這種顯現會隨著東海艦隊南下而加劇,防空空白期的時間會逐漸延長,最終將成為致命的問題。
當然,空軍與海航也採取了相應的措施來加強對東海艦隊的掩護。
這就是,由海航的kj200伴隨東海艦隊南下,確保在任何時候都能夠及時發現逼近的威脅。
不管怎麼說,kj200的飛行時間比戰鬥機長得多,輪換頻率沒有那麼快。
更重要的是,由預警機提供的支援具有其他任何力量都無法取代的價值。哪怕東海艦隊沒有得到防空戰鬥機掩護,只要預警機能夠及時發現逼近的敵機,就能讓東海艦隊及時做好戰鬥準備。
能不能及時做好戰鬥準備,以及在防空作戰中是否有預警機的支援,在第四護衛群進行的防空作戰中體現得淋漓盡致。
從性質上講,kj200跟e2d很相似,只不過不是艦栽預警機。
做為專門為海航研製的預警機,kj200更適合在海面上空活動。除了因為受到載機本身限制,沒有像kj2000年樣配備具備全向探測能力的雷達系統之外,kj200的其他關鍵效能指標都不比kj2000差多少。至於速度、續航力等作戰飛機較為重視的效能指標,對預警機來說反到不太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