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幾乎是在一夜之間,錫蘭軍隊就被巴鐵軍事顧問控制了。
這還了得!
要知道,巴鐵是白象的夙敵,兩國爆發了三次大規模戰爭,而算不上戰爭的衝突幾乎就沒有中斷過。如果讓巴鐵控制了錫蘭,等於在白象南面開闢了一條戰線,實現了對白象的半包圍。考慮到東面的東巴、還有北面的華夏,白象等於是四面環敵。如果戰爭再次爆發,白象還有活路?
當時,就有軍方將領提出,立即採取行動,比如發動一場軍事政變,推翻親巴鐵的錫蘭政府,建立一個親白象的政權。只是,在親白象的高階將領與軍官全被清洗掉後,拿什麼去發動軍事政變?
震驚歸震驚,辛迪沒有喪失理智,而且知道問題不是出在巴鐵,而是出在華夏。
沒有華夏的支援,巴鐵敢去錫蘭橫插一手?
再說了,巴鐵的實力遠不如白象,可以說是自身難保,錫蘭當局憑什麼認為靠巴鐵的支援就能不受白象控制?
想清楚這層厲害關係,辛迪親自照會了華夏元首。
當然,趙耀國的答覆沒讓他感到意外,也就是一些客套話。
雖然趙耀國說話算數,把應該在當月發往錫蘭的援助物資,也就是足夠武裝一個師的裝甲車扣押了下來,但是巴鐵補上了這部分裝備,在當月月底之前就把數量相當的裝甲車送到了錫蘭。更讓辛迪氣不過的是,一個月後,那些原本應該援助給錫蘭的裝甲車全部透過陸路開進了巴鐵。
到這個時候,辛迪已經意識到,在搞事情的不是巴鐵,而是華夏。
那麼,接下來該怎麼辦?
如果是在兩年前,辛迪不會有任何猶豫,那些政府官員也一樣,肯定會立即發兵,用一次短暫的軍事行動來解決所有問題。只可惜,今非昔比,在是否採取軍事行動的問題上,連辛迪都猶豫不決,更別說那些政府官員了。關鍵就是,華夏已經用行動表明了捍衛國家核心利益的決心。雖然錫蘭離華夏數米,但是華夏企業在錫蘭的總投資高達數百億,還有數千名華夏人在錫蘭謀生。更何況,華夏一直在跟錫蘭當局就租借罷加勒港進行談判。如果白象在這個時候出兵錫蘭,很有可能讓華夏認為對其核心利益構成了威脅。要是華夏出兵,問題會變得更加複雜。
首先在軍事實力上,白象就遠不如華夏。
把綜合國力算進去,特別是戰爭潛力,那麼白象連華夏的十分之一都沒有。
在錫蘭搞一場軍事政變?
顯然,隨著由巴鐵提供的軍火到達,錫蘭政權已經變得十分穩固,倖存下來的少數親白象的高階將領與軍官都已失去實權。別說政變成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能否找到合適的代言人都是個問題。
擺在辛迪面前的選擇其實只有兩個,一是接受既成事實,二是出兵錫蘭。
選擇前者,不止是辛迪,白象上下沒有一個人甘心。選擇後者,風險實在太大,而且沒有絲毫把握。
正是如此,在連續召開了七次會議之後,白象當局都沒有做出決定。
辛迪非常清楚,接受既成事實是明智的選擇,因為接受不等於承認,今後依然有機會扳回來。
只是,辛迪同樣清楚,這既是一顆難以嚥下的苦果,更是一個難得的機會。
白象不是華夏的對手,不等於沒有一個國家能壓制華夏。
其實,就在錫蘭與巴鐵走近的時候,花旗就遞來橄欖枝,透過多種渠道與方式鼓勵白象採取行動。別的不說,在過去的一個多月裡,花旗總統特使來了三次,而且現在就在外面等著跟辛迪會晤。
當然,辛迪不是笨蛋,非常清楚花旗的用意。
先是扶桑,現在是白象。兩年多前,扶桑倒下了,花旗卻什麼都沒做。那麼,當白象倒下的時候,花旗就會採取行動嗎?答案顯而易見,扶桑是花旗的盟國,花旗尚且如此,而白象不是花旗的盟國,結局必然更加悲慘。花旗只是在利用白象,而辛迪所想的其實也是藉助此事利用花旗。
喜歡戰爭世界請大家收藏:()戰爭世界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