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此後發生的事情也間接證明了這個判斷。
在衝突之後,華夏的國際聲望達到了一個全新高度,也藉此機會擴大了在世界各地的影響力,最為顯著的就是加強了跟幾個主要石油輸出國的關係。在遠航艦隊完成環球航行之後,華夏更是趁熱打鐵,透過軍火貿易,跟包括波斯、沙地國、酋長國在內的眾多石油輸出國搞軍事外交。可以說,華夏所做的這一切都與能源安全有關。如果華夏真的在可控聚變技術上取得重大突破,能夠在不久的將來實現商業應用,還需要費盡力氣去討好與控制那些產油國嗎?
雖然特魯尼不是科學家,但是他非常清楚,只要可控聚變實現了商業應用,石油將變得一文不值。因此華夏在石油輸出國上做的投資,必然在可控聚變時代變得毫無價值,等於是浪費。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要把可控聚變技術應用到商業領域,需要巨大的投入,那就更不能浪費寶貴的資金了。
當然,也不是沒有這方面的徵兆。
華夏在兩年前推出“國家新能源戰略”規劃,在具體實施細則總就提到,將建造一百座兩千兆瓦級核電站,同時建立覆蓋全國的超高壓電網。只是在當時,包括特魯尼在內,全都認為只是華夏當局為了應付即將到來的經濟寒冬,準備大搞基礎建設的前提,即為投資數十萬億的基礎建設提供一個充足的理由。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此外,華夏在裂變核能領域也確實擁有很強的技術實力。
到目前為止,華夏不但掌握了第五代高溫氣冷反應堆的相關技術,還第一個實現大規模商業應用。也就是說,在理論上,華夏確實能夠建造兩千兆瓦級的核電站,而且只要資金沒問題,建造一百座這樣的核電站也不是不可能。至於用裂變核能取代其他能源,顯然是不可能的事情。關鍵就是,裂變核電站的發電成本並不低,最多能夠跟火電站持平,只是在環保上有一些優勢。如果把安全因素考慮進去,裂變核能永遠不可能取代其他能源,也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會把裂變核能當成主要能源。只有一種情況,即爆發戰爭,進口能源受阻,就只能依靠裂變核能。
雖然沒人懷疑華夏最終將在可控聚變技術上取得突破,畢竟在過去的二十年裡,華夏在該領域的科研投資超過了其他任何一個國家,甚至超過了其他國家的總和,但是同樣沒有人相信華夏能夠在二十年內取得實質性的突破,因為在過去幾年間,華夏在該領域獲得的最好的成績,也只是讓持續放電時間提高到了十分鐘。至於商業應用,那更是遙不可及,連花旗最頂尖的科學家都認為無法在有生之年看到可控聚變核電站投入運營。要知道,即便按照最低標準,持續放電時間要達到一千小時,才具有商業應用的潛力,而且這裡面沒有考慮發電的成本。
難道說,這仍然是煙幕彈?
確實有這樣的可能。
很簡單,在過去幾個月裡,花旗一直在為戰爭做準備,而且算不上隱秘,也無法做到完全隱秘。別的不說,只是調動艦隊就無法保密,而沒有戰爭企圖的話,花旗顯然沒有理由調整所有艦隊的部署狀態。至於花旗打算發動一場什麼樣的戰爭,同樣算不上秘密,華夏當局肯定能猜到。
在這種情況下,為了阻止花旗發動戰爭,華夏當局很有可能劍走偏鋒。
這裡面的道理,其實非常簡單,即正面對抗不但無法給華夏帶來任何好處,而且華夏也沒有半點勝算。在排除了正面對抗的可能後,唯一的辦法就是設法讓花旗相信,發動一場必然會導致國際油價暴漲的戰爭對華夏的影響微乎其微,反而會促使華夏在其他能源,特別是前途光明的可控聚變能源領域下狠功夫。先不說華夏到底有沒有取得重大突破,哪怕只是存在這樣的可能,準確說是首先取得重大突破,對花旗來說都無法接受,更意味著全球經濟格局的重新洗牌。到那個時候,華夏藉助可控聚變核能的助力一飛沖天,那就不是靠什麼法案就能遏制的了。
當然,面對這種情況,花旗唯一的選擇就是跟華夏在可控聚變領域展開競爭。
毫無疑問,這意味著巨大的,甚至可以說是海量的投入,在取得關鍵突破之前燒掉幾萬億、甚至幾十萬億綠幣都是小事,關鍵是時間。
現在,問題出來了。
如果花旗要在可控聚變領域跟華夏競爭,而且要趕在華夏之前取得關鍵突破,率先實現商業應用,必然要在今後的幾年、甚至幾十年之內持續投入海量科研經費。那麼,還有錢打一場大規模戰爭嗎?
換句話說,如果發動了戰爭,花旗還有足夠的資金搞研究嗎?
顯然,一場大規模區域性戰爭燒掉幾萬億、甚至幾十萬億綠幣是很正常的事情,花旗在持續了近二十年的反恐戰爭中,燒掉的戰爭經費就有數十萬億綠幣,而特魯尼策劃的這場戰爭的規模更大。
很明顯,花錢打仗,就沒錢搞科研。
魚與熊掌不能兼得,二者只能選一個。
特魯尼沒有立即做出決定,因為首先得搞清楚華夏官方電視臺在非重點時段播報的這條新聞的真假。
喜歡戰爭世界請大家收藏:()戰爭世界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