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說,這是一個很殘酷,卻又很現實的問題。
清潔能源就那麼幾種,除了核能之外,太陽能、風能與水能都是有限的,而且受到地理與氣候限制。如果大肆建造火電站,經濟上根本不划算。煤電站的汙染極為嚴重,即便價格低廉也不能無限制的發展。燒油與燒氣來發電,顯然存在成本問題,除了花旗等少數幾個發達國家,沒有任何一個國家這麼做。說得更直接點,用石油發出來的電驅動電動汽車,在效率上肯定比不上燃油汽車。
只有獲得了充足、環保與廉價的電能,才有可能普及電動汽車。
華夏當局在電動汽車產業上投入大量資源,還同步推動相關基礎設施的建設工作,甚至在相關技術上投入了大量科研經費,鼓勵民間資本進軍該領域,不就正好說明華夏當局有把握獲得充足、環保與廉價的電能嗎?
很明顯,唯一能實現這三個要點,即充足、環保與廉價的,就只有商用聚變核電站。
只不過,聚變核能取代其他所有能源,必然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其實,在華夏當局提出的“國家新能源戰略”規劃中已經明確提到,將用二十年時間來實現所有目標,而且只是前期的基礎建設就需要三個五年規劃,即十五年才能完成,然後還需要五年時間進行調整。
顯然,這正好說明了華夏為什麼還要大量進口石油,並且擴大戰略儲備的規模,以及跟眾多的產油國搞好關係。
華夏需要二十年的穩定期,需要確保在這二十年之內不會受到嚴重威脅。
只有國際局勢足夠穩定,華夏才能穩步推進本國的基礎建設工作,也才能夠確保本國的經濟能夠穩健前行。
更何況,就算可控聚變核能得到了廣泛應用,石油也不會被徹底淘汰。不止是化工需要石油,在很多領域同樣需要石油。別的不說,至少短期內看不到用電動飛行器取代現有飛行器的可能性,因此在航空與航天領域,石油依然有很大的價值。也就是說,從長遠看,華夏依然需要進口石油。
總而言之,有足夠的理由相信,華夏離可控聚變實現商業應用只差了一步。
這一步,也許能在幾年內跨出,也許要用幾十年,但是不管要用多久,華夏肯定會邁出這一步。
在搞清楚了這些之後,特魯尼很是後悔。
如果早一點知道的話,那麼一年多前,他就不會放棄那個已經到手的機會。
只不過,現在還不晚。
華夏至少需要二十年才能完成能源戰略轉型,而在這二十年內,華夏未必能夠獲得一個穩定和平的國際環境。
當然,特魯尼仇視的不是可控聚變技術。
做為一名精明的商人,特魯尼非常清楚可控聚變技術的商業價值,更清楚對人類文明產生的影響。
特魯尼仇視的是華夏,準確的說是在花旗之前掌握可控聚變技術的華夏。
華夏只需要二十年就能用聚變核能取代現在的化石能源,而花旗至少需要二十五年,還是最樂觀的估計。保守一點的話,也許要三十年。也就是說,花旗與華夏有十年的差距。對特魯尼來說,現在的問題是,如何才能爭取到十年時間,或者說如何才能讓華夏的前進步伐慢下來?
擺在特魯尼面前的選擇並不多,甚至可以說沒有多餘的選擇。
只要堅持在可控聚變領域全速前進,華夏就能以不變應萬變,讓花旗在經濟與技術領域採取的遏制、圍剿與封堵戰略全都變成空談。
唯一能夠拖住華夏前進步伐的只有戰爭,而且必須是一場讓華夏捲入其中的戰爭。
喜歡戰爭世界請大家收藏:()戰爭世界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