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三百六十二章 奮鬥與掙紮

<! btyetop >

sty1nove.k"

dataads297"

dataadforat="auto"

datafuidthresponsive="true"><ins>

在輔導班的課堂上,聽著臺上那中年婦女吐沫橫飛的講解考試重點題目,再看這教室裡那屁嘣的一樣寥寥無幾的學生。

我不由得想到陀思妥也夫斯基這老頭,想起他曾經說過這樣一段話:

凡是新的事情在起頭總是這樣一來的,起初熱心的人很多,而不久就冷淡下去,撒手不做了,因為他已經明白,不經過一番苦工是做不成的,而只有想做的人,才忍得過這番痛苦。

看到沒,這老頭說的話就是這麼有哲理,以至於我在無數輔導班同學中途退出後,不得不第n次的稱贊陀思妥也夫斯基:說的對,說的真特麼對!

從報名輔導班到現在,我們這個班的學生,從起初的75人,銳減到寥寥十幾人。

看到這,可能有人要問了:明明交足了學費,為什麼會有那麼多人卻要中途退出,那這錢不百花了嗎?難道說他們都很蠢,分數線那麼低的考試都沒信心?

答案或許是這樣,但也不全是,因為這其中的原因很複雜。

底子太差、學不進去,進而對考試絕望是一方面原因;但更多的原因不是源於學習,而是生活的壓力,工作地壓力,使他們在學習的激情過後,實在是沒有條件把太多的時間與精力耗在成考這件事兒上。

這很無奈,因為像我們這種在第一波九年義務教育中就淘汰的人,大多不會有一個很好的家境,如果有的話,也不會淪落到要去參加成考的地步。

說句不客氣的的話,您見過哪兒個官二代、富二代去考成教的?他們就算是成績再差,他們家裡也能一路砸錢的混個名校自費生,或海外野雞大學留學生什麼的。

哪有可能跟我們這幫人一樣苦哈哈上輔導班考成教?人家二代們,根本就不屑於此。

而和我一起上輔導班的那些同學,大多數都是普通人家的孩子,而且還是外地的普通人家孩子。

那些同學之中,有一部分是因為年少時家境貧寒,最後無力支撐學業而遺憾輟學。如今有點條件了,就想完成一下曾經的夢想。

還有一部分人則像我一樣,因曾經的少不更事而荒廢了學業,直到長大後懂事兒了,真正明白知識決定命運的真實含義了,這才幡然悔悟的重新拿起了課本。

輔導班裡的這兩種人,可以說是學習的起點不同,生活的境遇不同,完全就是兩種人。但很有趣的是,他們最終的結局卻大多相同。

因家境貧寒沒有完成學業的,如今仍然家境貧寒,甚至貧寒到明明有錢去參與繼續教育,最終卻因為自己那份有錢的時候沒時間、沒時間的時候卻有錢的苦逼工作而不得不中途退出。

而些如我一樣因為少不更事荒廢了學業的,實質上仍然少不更事,以至於明明知道知識能決定命運,卻在學習的激情過後逐漸消沉,直到他們再也忍受不了因為底子差,自己就要比別人更努力學習的這份苦,最後同樣不得不中途退出。

曾經滿懷憧憬來到這裡,如今又灰溜溜的離開,這很諷刺嗎?或者說這很可笑嗎?

可能是,因為他們的半途而廢著確實會令有些人莞爾,但這一切在我看來,卻又是那樣的殘酷。

為您推薦